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香道 | 素手焚香听禅意,清风明月不惊心

2018-01-11 浏览次数:1689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净手焚香,红尘悟道,自然雅致,怡情安然。
在中国古代,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文人雅士怡情养性的“四般闲趣”,雅致之乐,以修养心性,收敛心神。
文人士大夫焚香品香,风雅渗透到骨子里,成为对于生活的极致追求,从古到今,须臾未曾断。


历代香史

从中国古老的文明开始,香就伴随着人类穿越时空的长廊,馀烟袅袅。

焚香之俗源于远古祭祀之礼。早在6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寻觅芳香植物,燔木升烟,以告祭天地,此谓“燎祭”。先民燃香告祭神明,企图通灵,期盼借助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

 汉代武帝时,为求长生,是神就敬,打破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由宗教转为实用,熏香进入了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香料开始传入中国。加上当时社会发达,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便期望向精神层面的发展。

汉魏之际,仙佛道教的兴盛也促使熏香文化自成体系。在缭绕的烟雾中,人与神佛似乎可以达到通灵,熏香也渐成社会风尚。至于六朝,熏香成为上层风雅之士的身份标签。贵族尤尚熏衣、熏褥。此时起,熏香非女子的专利。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海陆便捷,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贫民百姓,用香风气以相当普遍。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达到了一个高峰期,香文化也随之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品香制香,香事礼仪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


至于明清,儒道理趣盛行,修身养性更是成为文人的生活日常。香与文人审美也更加融合贴近。

在传世的文人画中,画中人随意卧坐的几案旁,总有几缕幽香。

品香分类

古人以香习静,以香会友,品香论道,静悟人生。

以香的种类论,最常见的自是“沉檀龙麝”——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其中沉香为“众香之首”。

沉香为瑞香科常绿乔木,原产于东南亚,因成材后树心部分坚硬沉重,富含棕黑色的树脂,投入水中即沉,故名。以香味论,沉香为香中极品。点燃后气味幽然如蜜,沁人心肺,能使人产生不可名状的愉悦感。

据说,屋内物品经沉香熏过,以后均不会生霉。故沉香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后便迅速取代诸香地位,成为历代主要的熏烧香种。

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说:“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洞。黎洞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香,一片万钱。”——所谓“沉香一片值万钱”,盖源于此。即便今时今日,沉香依旧是香料市场上的魁首。

从香的外形来看,可分的种类更为复杂。

线香,常见的直线形的熏香,还可细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带竹木芯的“竹签香”等等。

盘香 又称“环香”,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烧,有些小型的盘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炉里使用。

塔香又称“香塔”,圆锥形的香,可放在香炉中直接熏烧。
香丸,豆粒大小的丸状的香。
香粉,又称“末香”,为粉末状的香。
香篆,又称“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
膏香,又称“香膏”,研磨成膏状的香。
涂香,又称“涂敷香”,涂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
香汤,又称“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
香囊,又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
香枕,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器具之美


中国文人总好似匠人,在文章之余,更多的闲暇用来打磨器物。
茶盛之以壶,香燃之以炉。

所谓器见格局,器见人品,此话不假。
关于香,最早的器具见于汉代。

最早的香炉即为博山炉。博山,相传是东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盖上雕镂的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当香炉中飘出袅袅香烟,就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雾,故而得名。

早期的香炉多为青铜制。随着熏香逐渐成为一件雅事,制作香炉的材质也日渐丰富。金、银、铜、玉、陶、瓷都成为常见材料。制作香炉的工艺也日渐繁杂,掐丝、珐琅、铸铜、鎏金、镂刻,无一不精美典雅。

除了熏炉,常见熏器还有豆熏、熏球与熏笼。
 
豆熏为食物器皿,形似高脚盘。在熏炉出现之前曾短暂充当熏具。

熏球一度被称作香囊,有实物考证的熏球最早出现于唐朝。熏球多为银质,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避免内燃香料倾覆烧蚀衣被。熏球多挂于床榻前,或随身佩戴。古时上层社会女子多随身佩戴,以增香气。

熏笼,为置于炭盆上的竹罩笼,常用于熏香、熏衣、熏被。六朝时期,不仅女子的衣裙需要熏香,士大夫的衣袍也需要经过这一道手续。在腊八时节,皇帝甚至还会将熏衣的衣香赏赐臣下。熏笼也成为上层阶级生活必备之物。

香道文化


中国香道文化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讲究精致生活的宋代,文人情趣被高度重视起来,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香事活动逐渐形成一套程式,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重要的社交活动,称之为“香席”。


香席入座,每席以一主三客为宜。进入香席,身上不可有香水或各种异味,防止破坏香味的醇厚、甘甜。燃香品香之前,宾主均需净手。仪式虽不如宗教庄重,但每一道程序也都恭谨虔诚。

静室之中,幽香缭绕,亦断亦续,香韵幽绵。宾主虽不假一言,却于无言中贴近彼此性灵。古人云,境生象外,诚不余欺。品香的过程,如同红颜耳鬓厮磨,或是与知心好友挑灯切磋,居尘世而忘忧,实乃一大畅快享受。


明清时期,性灵派的崛起更是将品香这一雅事推之更广。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列举了“焚香七要”,是为: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其中最要紧的细节是“香炭墼”和“隔火砂片”。“炭墼”是用炭末捣制成的块状燃料,先把它烧透,放在香炉中,再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掩盖起来,并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可以接触空气而持续燃烧。然后,在香灰上放瓷、云母、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片”,再将香丸“添”在这隔火片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熏烤,慢慢将香味散发出来,达到“味幽香馥,可久不散”的效果。

中国的熏香文化看似轻灵,实则厚重。

千百年的迭代,千百年的累积,却因士大夫文化的式微逐渐走向没落。反观隔水相望的日本,自鉴真东渡带去佛教文化,熏香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至今日本还保有完备的香道。

古人在见香不见烟的意境里,品茗雅谈,修炼心性,活的是一份处事的淡然,出世的悠然。

如今繁华尘世里,人心难免有种种自私的杂念,莫不如以香为师,品香悟道。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