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关于未到地定和初禅的摘录

2015-01-16 浏览次数:2846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关于未到地定和初禅的摘录

禅定正受者先受欲界定;欲界定善根发时,心得粗住,色身似有薄膜裹住,令身安住不动,此是欲界定法持身不动。若再深入修习则入未到地定:浅定中一心不乱,犹知五尘;深定中唯住一心,不触五尘,类似无觉无观三昧, 然因不具二禅功德故,不名无觉无观三昧。

四禅八定归类为三种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有觉有观三昧之前即是未到地定,以未到初禅地故名。若人修得未到地定后,能修伏性障五盖,则必忽然发起初禅。
 
初禅善根发之正受有二种:
一者刹那间遍身发,二者运运而动。
刹那间遍身发者,于修伏性障(未见道者修伏五盖)或修除性障(已见道者修除五盖)后,保持一心不乱之际,**天身忽然现于欲界身中,心眼见身唯余透明薄膜,遍身毛孔内外相通,一一毛孔受于乐触;彼时初禅天之心眼唯见身中如云如雾,不见五脏六腑,空荡轻安,无诸粗重;彼时虽与他人言语,而不妨碍初禅天之境界安住;以此初禅境界之定心能与五尘境界相应,觉观无碍,故名有觉有观三昧,不离欲界觉观故。
 
运运而动者,于修伏性障后,打坐之中一心不乱时,或于头部,或于会阴发起。于发起处运运而动,似蠕动状;动时伴随乐触,受初禅身乐。
若由下而发,往往渐渐遍身受乐;若不遍身运运而动,则不遍身受乐,名为初禅善根发不具足。
若由上而发者,十之八九不能遍身,退失初禅定境;此人应全力修除(伏)性障,否则终其一生不得具足初禅。
运运而动者,乃因性障之伏除不彻底,故不能一刹那间遍身发;亦须于打坐之中方能发起初禅善根。发起善根后若不精勤修进,多不能满足初禅修证,往往退失。于刹那间遍身发者,以初禅定力具足及初禅应除性障已彻底修除故,非必打坐之定中方能发起初禅善根,行住坐卧中皆可能忽然而现;此人欲进修二禅较为容易,运运而动者往往退失,不易修进。以上名为有觉有观三昧正受。

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法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不逆,如是安住;意识虽观定境时亦知五尘,然已不为五尘所动,唯是一心安住定境,是名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之未到地定。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每日精勤修定,及于四威仪中伏除二禅所应伏除之五盖;于坐中经由初禅而入无觉有观三昧,每日重复此一过程,渐渐向意识自心内境安住,不缘五尘;随于定力之增进及性障之伏除,而渐渐能入无觉无观三昧之中安住,离外五尘,而亦不须起心观照定境,不觉五尘、不观五尘,是名无觉无观三昧,(以离欲界觉观故名无觉无观,非谓无意识能觉知自心内境也)。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若久久不能进二禅者,当知彼人为性障所障,当于四威仪中修行,伏除欲界五尘之贪爱,并须伏除嗔恚盖及掉散盖,二盖若不伏除;永远不入二禅。

已得二禅,能久安住;日日修之不辍,自能渐次转进四空定,无所障碍。行者修学增上心学之最难者,过在不知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之差异,故不知方便转进之道。今既已入二禅,三种三昧之异同已经知悉,二禅后之三昧悉皆同属无觉无观三昧,行者依本书第一辑中之说明,自能渐次转进,勿烦再叙。

行者具是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以得见道故,不被四禅八定境界所惑,知四禅八定皆是增上心学;增上心学能使佛子起诸威德力用,乃至降伏诸天,然不能令吾人出离三界;此增上心学虽不能令佛子出三界,而能助佛子出三界,以能降伏三界惑故,是故菩萨三地修学四禅八定等。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无学,能促寿延寿,能自行决定舍报之时间及地点,是故菩萨满足二地后,应修增上心学—— 四禅八定等。

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学人于灭尽定中,不受三界法尘;然因入定前之预设,故能于次日午前,或二日三十日后出于灭尽定。此因灭尽定中末那识未灭,尚有五遍行之作意、触、思心所法作用,唯除受想心所;故于如来藏所现内相分显现其入定前预设出定之状态时,便于触此境时起于作意,由作意而起思心所,思心所则决定唤起受想心所;然因受想心所须依意识同为运作,遂唤起意识;意识起已,便渐渐出定,回复三界觉观。

此诸过程皆须出于三昧后方能叙述,非于三昧中能叙说之——唯除有觉有观三昧——故云三昧起心说」。若人自言已证四禅八定、灭尽定,而不能叙述其中内容及异同者,悉名未证言证,名为笼罩人者,名为大妄语者;(《楞伽经详解》萧平实第二辑34-38页)

----------------------------------------------

问八、平实居士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第 58 页中说:【在欲界天中没有隔阴之迷,自然报得五神通……。】请问:
1. 在欲界天中,为什么没有隔阴之迷?此种说法可有经典依据吗?如何说的?
2. 地球上的凡夫,若舍寿后生到欲界天, 也是没有隔阴之迷吗?
3. 地球上开悟明心的人,舍寿后生到天界,也是没有隔阴之迷吗?能够回忆起前生是开悟的人吗?

答:从人间生到欲界天中者,自然报得五神通,并没有区分凡夫或者开悟明心者,因为是天界果报的缘故,否则他们的五根、五识功能就不能称为天眼、天耳了!这就是报得神通;所以我们不应要求天人的五根与人类相同,否则就不可能有天的境界及天人了;他们既然称为天人,他们的五根、五识当然是天眼、天耳……了,所以自然而然会有天眼等五通了,这是法界中永远不变的定理。

就像生于初禅天之天人,自然就没有香尘与味尘,也没有鼻根之胜义根及舌根之胜义根,鼻识与舌识自然不会现前,纯粹是修定往生**天果报的缘故。 在人间所修集的善业得以生欲界天, 则必有欲界天之善妙果报;若修学禅定证得初禅,自然就能生于初禅天而得应有之果报;而**天人往生所得果报的眼耳……等胜妙于人类的神通,当然就称为报得神通,否则就不许称为天眼、天耳……了。至于为何生于欲界天自然能够报得五神通,所以有宿命通可以了知自己为何得生欲界天?开悟者倘若是为了愿力的缘故生于欲界天,当然能够了知自己在人间修学正法并开悟之大善因缘。这不单只是如上所说的理证,也是有教证的,今举下列经典之记载以答问者之疑:

《正法念处经》卷 24 :「若人持戒化诸众生,令心净信,劝令欢喜;或教布施、或教持戒,信于福田具功德处,是人命终生乐游戏天,身具光明。 即自思惟:『我以何业来生此处?』即自念知:『我于前世,于人中时布施。此人为我知识,同为福德,以是因缘生此天中。 忆念如是沙门知识教化力故,令我布施发清净心,是故我今生游戏天。』即时回顾,见诸天女如莲华林,众妙色相具足庄严;见之心着,不复念本毫微之善,生放逸地,爱着五欲,受天触乐。见诸天女无量妙色,心生恋着;无始流转,欲火所然;犹如猛火焚烧枯林,欲火所然亦复如是。 」
(CBETA, T17, No. 721, p. 139, b24-c7)

从所举之经文中,也顺便再答问题七:欲界天人在天界中,通常是贪着于天界之五欲乐而不可自拔的,他们没有心情来刺探佛法密意的,除了已经证悟而往生天界的初果、二果圣人.。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