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禅茶一味不能少了禅

2015-11-04 浏览次数:2623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一、
吃茶去
 
禅在哪里?
 
一夜间,大街上有了很多茶叶店,人们开始热衷于了解茶文化,并去学习了解日本的茶道文化。武夷红茶,南部铁壶,普洱老树茶都成为入门的话器。
 
品茶,目的是暂时放下俗事,在一盏茶的工夫里品味悠然的心境;参禅,无非是“放下着”、“吃茶去”,在顿悟的一瞬间云淡风轻,清静和寂。生活中无一不是真实的,琴棋书画和粗茶淡饭一样都有参禅悟道的机会。禅茶一味是将茶和禅的领悟融入到一个境界,将人的身心和自然达到一个合一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禅呢?
 
 
 
当年赵州禅师请教南泉普愿禅师,什么是禅?
南泉普愿禅师说:平常心是道!
 
在当下,我们的生活中一切无不是道。有一颗禅心就如同一盏灯会把生活照亮,一切平常的事物会赋予崭新的意义,如同“吃茶去”。
 
悟道后的赵州禅师回到河南柏林禅寺开始接引大众,他是禅茶一味的始祖。“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是从赵州和尚开始的,它是一个著名的公案典故。
 
《指月录》卷十
 
吃茶去 ——
师问新到:“上座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
师曰:“吃茶去。”
 
对于新到、曾到和院主三个人,赵州禅师一概奉上一杯茶,让他们统统吃茶去。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道出了赵州以茶接人的一片禅心,这杯茶是赵州禅师的心印传法受用,并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杯茶,禅林中人誉为“赵州茶”,千年以来开化
了无数学人。
 
 
 
对于这段公案,柏林禅寺里“禅茶一味”碑记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的十六字加以概论。这个偈子透露了禅师接引四方学人的安心法门。
 
如何安心?赵州禅师的“功夫”都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好地展现了。院主的疑问,是心念有执,在一问一答的瞬间将迷失的心唤醒,体现了赵州“本分事”接人的禅修魅力。本分事在日用中,活泼而又现成的。
 
禅的修养不是神秘莫测,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修炼,该问候客人就问候客人,该如何招呼客人就如何招呼,自然的生活,太多的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对于已经掌握的东西,就不必要再胡思乱想。
 
禅茶一味是将茶和禅融入到一个境界中,将般若的心和自然的道充分的合一。当我们在追求茶的品质和年限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背离了禅的精神。
 
 
二、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也是禅。
 
 
 
 
 
这本来是【庄子】里的一个典故,发达显贵的薛仁贵和普通平民王茂生之间的一个交往公案。当功成名就的薛将军平辽归来,独收好友的两缸清水,并当众喝下三碗清水说当初贫寒王茂生一路接济自己,没有当初的他关怀就没有现在的我,他很清贫我一定要接受他的礼物。感恩之心和敬意之词尽在其中。为人处事的变化亦显其中。
 
好的友情可以似水一样绵绵不断,虽在淡中仍可以品味其味。这个公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禅茶文化蕴藏着的感恩和敬合的意趣,也演绎了茶具有的“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四大品格。
 
人们都说禅修很难,但对个中原因却多有误解。平常心是道,禅修之所以困难,不在于要盘腿而坐,而是我们难以保持心的清净,以及修行的清净。
 
 
 
品茶可以静心养性,围炉煮水冷暖自知。基于对自然的了解,延伸到对人的尊重、对事物变化的理解与包容。“淡”是生活的味道,也是时间验证的一切事物变化的味道,用清水洗心,除去名利在心头沉积的泥垢,也除去庸碌于世上的一份疲惫的心情。
 
高山流水之琴音,并非人人能听懂,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清淡、纯净、透明、不含杂质。真正的朋友能够和气、平安、健康、快乐、珍惜、信任、象水一样的清澈透明。
 
再汹涌的波涛都会静下来,“淡”是平淡后的宁静与幸福,朋友的心,应该是素心如莲,安然若水。
 
水随顺不同的器皿显现为不同的形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修证道德的人也如此,遇到善人时以善的方法来引导,遇到恶人时以恶人接受的方式来度化。
 
 
 
如果你想获得完全的平静,就不应该被心中出现的各种杂念困扰,应该任它们来、任它们去,然后这些杂念反而会被你所控制。
 
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包容和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三、
茶有三德四谛
 
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自古以来,饮茶与参禅密切相关。品茶,先苦后甘;参禅,在生死轮转中寻求彻悟解脱。
 
茶还有三种德性。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坐禅可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三是为“不发”,即可以抑制性欲,令人平心静气。
 
喝茶能直达禅心,初学者的心空空如也。读到很多禅方面的经典,常常不知所云。那是因为我们带着很多概念去怀疑,然后去参悟,就无法对所有的可能性开放。只有用一颗清新的心,去读当中的每一句话,这样会有一些感悟。
 
自从禅宗在中国建立之后,发展出了很多修行方式,默照观止参话头都是一些参禅的方法。古代画家喜欢在画面上点上一些杂乱无章的用笔,却深对于禅,即使无法深入的了解,但会在无形中觉得那个东西的存在,人们常说那是禅意。
 
 
 
师父说起心动念都是禅,行住坐卧都是禅。即心即禅,人的心灵集中在外界某些物体上专注凝视,向内在集中时则称为觉照。一个集中的心灵其力量是无限的。当我们在行茶中觉照到身心的毎一个念头,集中心灵的力量去泡茶喝茶,品味茶水中的境界,我们就很容易入到禅茶一味的世界里。
 
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进而,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茶道的四谛是指“和、敬、清、寂”。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茶会带着我们进入安静平和恬淡虚无的世界,将内心的不纯净的东西打扫干净,进入纯净单纯的灵性空间。让我们以广阔的心胸去接纳各种惊喜,能够对天地万物产生连接。真正进入纯净自然的当下。
 
因此大凡名山古刹都自植茶供采摘饮用。径山茶相传最早就是法钦手植,用以供佛,以后广为种植。白云僧舍,茶香袅袅,径山茶、临济禅,就这样融为一味,难分彼此。
 
 
 
四、
茶道不过如此
 
“径山茶宴渡东洋,和敬寂清道德扬。”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径山禅门结合禅、茶,发展出一套步骤严格、系统完备、仪式威严的茶宴、茶礼。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这便是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的“径山茶宴”。
 
南宋端平年间,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从径山嗣法回国,带回《禅苑清规》一卷。后来,圆尔依此为蓝本,制订了《东福寺清规》,《清规》中有程序严格的茶礼。茶礼流传民间,发展为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即日本茶道。
 
南坊宗启提问、千利休作答的一段史话是这样的。
 
南坊宗启问道:“一般来说,茶道以‘台子’为本,但是师父您经常对我们讲‘茅棚小屋品茗会更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为什么呢?” 
 
千利休听后缓慢地开口答道:“小草庵之茶汤,首先以佛法为修行得道之根本。讲究茶室排场,追求美味佳肴,乃世俗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陀之教诲、茶汤之本意。所谓茶汤,即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饮、插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行。至于其中详细,宜自行思忖研究。”
 
茶道的精神是在于当下专注一致的心灵,能够意念集中的完成。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