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佛门早晚课诵略述

2015-03-30 浏览次数:1957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这是赞叹修行人威仪的偈子,说明佛教徒日常礼仪的庄严,而佛教《朝暮课诵》,是佛寺中每日必持的修行功课,也是汉传佛教佛事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仪轨。佛弟子想在课诵中得到受用,引发殊胜功德,戒定慧圆修,变化气质 改变人生需要大致了解念诵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诵的历史缘起
    课诵是我国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行事之一,它包括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亦称为功课。
1、印度
    我国佛教的课诵制,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便是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并无定则。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中有了见于文字的经典,于是出现了讽诵经典的日常仪式。古印度讽诵佛经奉行所谓“三启”仪制,即首先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佛所行赞》,其次正诵佛经,然后陈述回向发愿。这种“三启”念诵法传入我国,亦转化为我国佛教古今法事尤其是课诵的基本仪制。
2、中国
   我国佛教提倡课诵,历史十分悠久。最早有关课诵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吴书·刘繇传》附记后汉笮融的事迹里,该记称:“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可见当时课诵之盛况。不仅佛教内部,而且我国历代朝廷举凡崇佛者,大都提倡课诵,例如唐玄宗就曾经诏不空诵《仁王经》,代宗“敕百沙门于禁中念诵谓之内道场”,又敕“灌顶道场,造沙门七十二员,为国长诵《佛顶咒》”(《佛祖统纪·祈祷灾异》)。由此课诵在我国佛教中历代相传,广为流行,仅《佛祖统纪》卷五十三在“持诵功深”条下,即列举了从东晋安帝(397-419)到赵宋光宗(1190-1195)间七百余年道俗念诵佛经的突出事例十九起。

二、课诵仪制
1、创始   道安
课诵历史悠久,但在最初并没有统一的仪制。课诵仪制创始于东晋道安,当时道安居住襄阳,有弟子数百,于是制定了僧尼轨范三则:一是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即讲经仪);二是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仪)。当时天下寺舍普遍遵行,对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广,虽然其具体条文今已失传难考,但它在我国佛教课诵仪制中的开创性地位则是无可置疑的。
2、雏形
近代我国佛教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即朝暮课诵,亦称二时功课、二课或早晚殿),是经宋明的逐步普及,到明末才趋于统一的。早在唐代,百丈怀海就制定了关于禅院事务的种种规定,即所谓《百丈清规》(《景德传灯录》卷六题作《禅门规式》)。其书在宋代就失传,元代朝廷令百丈山德辉重编,名为《敕修百丈清规》,至元元年(1335)颁行,该书对于纠正元代佛教的紊乱局面起了很大作用,它总结了当时某些寺院已实行的早晚课制,确立了朝暮课诵的基本雏形。
3、定型
明末清初,朝暮课诵渐趋定型,奉行的范围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为所有丛林必修的定课。例如,明通容编《丛林两序须知》规定:首座“早晚课诵勿失”、书记“早晚随众课诵”、监寺“早暮勤事香火课诵勿失”。又如莲池的《云栖共住规约》上集末规定:“晨昏课诵,不得失时偷懒,违者依例罚钱十文。”可见,课诵已成为佛教寺院的定规。课诵分朝暮二时,通称早晚“两遍殿”,这是课诵制的基本框架

三 、课诵意义

为何要作此规定呢?观月兴慈在《重订二课合解自序》中对此曾解释道:“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昼三时之末,上殿课诵,则冀觉昏而除昧。所以分朝暮二时,行早晚“两遍殿”,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有利于佛徒修行,是必须遵守的规范。

四、五堂功课内容简介
下面依早晚“两遍殿”的基本框架,将通行的课诵正文的基本程序简介如下:
早殿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各一遍。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为一堂功课,故通常又称为“两堂功课”。
《楞严咒》全称《大佛顶首楞严神咒》,为日课之首。在念《楞严咒》之前,一般还要先诵与此相关连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有的寺院规定在事忙时可以不念《楞严咒》这堂功课,而在节日、祝釐、祈祷、荐亡中,则必须念诵。念诵《楞严咒》之后,按照规定顺序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但有多数寺院亦不诵《大悲咒》和《十小咒》,而直接诵《心经》。《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为大部《般若》之中心,赅六百卷经义,所以名为《心经》。《心经》诵毕,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然后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再唱赞佛偈八句,最后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如是早殿正文完毕。
晚殿主要念诵《佛说阿弥陀经》、《礼佛大忏悔文》和《蒙山施食》,通常合称为“三堂功课”。
晚殿首先诵《佛说阿弥陀经》,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经后附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三遍。其次诵《礼佛大忏悔文》,此文是宋不动依《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后缀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普贤十大愿偈,共成一百零八顶礼,以表愿断一百零八烦恼之意。按规定,诵《礼佛大忏悔文》应行礼拜,但实际上除了个人如法礼诵而外,在寺院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最后诵《蒙山施食》,并同时行施食仪,即将于中午斋食中取出的少许饭粒施给饿鬼,以达到及幽冥之目的。然后,再诵回向,加赞偈念佛,称“三菩萨”,如是晚殿正文完毕。在一般寺院中,晚殿三堂功课在实际施行中通常是单日念《佛说阿弥陀经》,双日念《礼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则是每日均要念诵的。
另外,除了上述正文课诵而外,在早、晚殿“三菩萨”后还应念诵回向发愿文。这是因为,在大乘佛教中,任何礼诵等法事后总是随着回向仪文,意皆把所修功德回转过来(从自己转向他人、各方,从事相转向理体等),回向给各个方面,类属发愿,同时又与发愿文合在一起,故称回向发愿文。在早殿“三菩萨”后一般寺院打引磬跪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即由“一者礼敬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称《十者》(有的寺院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华严文》),后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为众生发愿,再接三皈依,这样早殿才正式完毕。在“晚殿”三菩萨后,打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再后是三皈依,如是晚殿才正式完毕。
值得一提的是,朝暮课诵到了三皈依就算正式结束。但每逢朔望等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之举。祝韦驮是在早殿三皈依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善天女咒》三遍,唱《韦驮赞》;祝伽蓝是在晚殿三皈依后,仪式是与祝韦驮相同,只是念诵与唱赞的内容更换而已。

五、总结
总之,它是在汉传佛教发展的历史中,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一些高僧大德,通过自己的传承实证以撰集、修订、充实而逐渐定型,并成为十方丛林法定的必修课。它是汉传佛教中圆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较为完整如法的修持仪轨,主要是为佛寺僧团集体修持用的。这个课本在“缘起性空”的理论与“上供下施”的实践结合上把僧人的修持纳入了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的法事活动中,通过规范化的仪轨修持、早晚念诵、六时禅观,再配合参禅、念佛、诵经、听讲、修法等等其它法门的修持,不断增加闻思修行,不断加持戒定慧力,不断清除贪嗔痴障,不断熏修八识种子,日积月累,念兹在兹,功夫逐步深入,层次逐步提高,境界逐步实证,渐修顿悟,改造身心,便可逐步做到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弘法利生,自觉觉他,圆满功德,成就悉地。所以它能历千年而传承至今,特别是在北宋以后,唐密两部大法失传,但其中重要的陀罗尼,也赖课诵本(当然还应包括《瑜伽焰口本》等)而广为流传至今。所以对这部《朝暮课诵》本,不但要视同法宝,殷勤尊重它,而且更要奉如法轨,如法修持它,本小居在此基础上又加入密法、净土有关的课诵,从而圆满万行,导归净土

六、念诵的要领
 课诵后来演变成音乐性质,忽略了它实际的修行 ,其实在念诵中有很大的修行作用。
 因为人身体的障碍、四大的老化全在一口气,所谓习气也是一口气,习气不能转化就是气质不能转化。气质是个真东西,它不改善,身上的情爱欲、业力就难克服。这所谓的“气”,不是呼吸之气,但要转化它,倒先要从呼吸之气开始。
 
佛教的念诵有开口念诵、莲花念诵、金刚念诵、瑜伽念诵。这四种方法:
1、开口念诵
对付昏沉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闭气。闭气不是宝瓶气,做法好像差不多,实则有别。气一闭精神就来了,然后提神冲上来,气势就不同了。真修持人的声音,句句从胸襟中流出,每个声音从丹田发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所以常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
从喉轮到顶轮这一部分的气脉很难通,要一口气一口气、心气合一地出声念诵,等于在修气修脉。一开口念诵,没有妄念妄想,自然身气专一,而且身心皆空,感到与法界同体。开口念诵眼宜睁开,与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为无相光,身心俱忘。一口气一口气地念,为的是使内心气脉打开,那么心轮、顶轮、大乐轮等整个气脉就会逐步打开。
2、莲花念诵。
开口念诵中有莲花念诵。莲花念诵是观自心月轮上或自己舌心上有莲花,莲花上有白螺贝,从螺贝中发出妙音,产生念诵。莲花念诵一般是开口,唱赞也同样可用莲花观想唱赞。深入一步,闭口念诵也可以莲花念诵。
3、金刚念诵
金刚念诵是唇齿不动,而以舌根弹动。舌根就是心苗,心气合一,心平如镜,念的很慢,但不能太慢,太慢又多成唱诵了。
开口念要舌头在拌动,唇齿不动。念时要回转来听自己的声音,不是听别人的,念到速度相当快时,便自然由开口念诵转为金刚念诵,即心气慢慢自然向内合一,嘴巴自然不动,唇齿微动或不动,而只由舌根弹动了。音声气脉都在身体里面念,犹如一身千百万个细胞都在动、都在念,全部身心都投进去了,成为金刚诵。
金刚诵就是心气脉震开,完全融合在一片音声海里,然后转为光海,即由气、声而光。一口气一口气地金刚念诵,如同炼九节风(藏密修炼气脉的一种功法)一样,念到后来,连肚皮都瘪进去了,没有了,还在念,最后放松,自然吸气,充满了再开始炼,很有奇效,身体精神越来越健旺,乃至两腿坐不住。气脉念好了,一直念到下面气通了,自然经过会阴那里,一路一路都会自己震开了,到了大腿、膝盖、足底心,连十个足趾都在发乐,最后没有身体感觉,完全在一片音声海中。音声海是什么?空的。念念皆空,念念皆有,然后法界同声、此身同空,投入本尊佛母与我合一的心海中。这时念速等同光速,念速比光速还快,没有进程,当下成办,不假方便,自然感应
4  瑜伽念诵
这软修法门的方便力,要同时与华严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观音法门的修法,回转过来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内闻心声,达到“入流忘河”的境界,再进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会发生种种感应和种种成就。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