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为了完成这件事 转世活佛账上只剩五角钱

2018-02-05 浏览次数:30401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有弟子形容,那段时间,他变得“抠抠缩缩”,连百姓送给他的茶叶都想卖掉,填到项目里去。

活佛才让(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活佛才让]
因缘
才让多吉8岁那年,家中来了一队陌生的喇嘛,要接他“回”寺院去。
他被认证为转世活佛
母亲益西拉姆并不是佛教徒,但她知道,一旦接受“转世灵童”的认证,对这个家庭将意味着什么。在这片海拔4200米的川西草原上,转世的活佛就如村庄里的国宝,终身享受藏民们的爱戴和虔诚的供奉。代价则是,从此刻开始,他们将饱尝生离之苦。
母亲和父亲想了又想,最终没舍得这个孩子。母亲对长途跋涉而来的喇嘛们说:“才让多吉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容易生病,怕给你们添许多麻烦。还是让他先呆在家里,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再去吧……”
喇嘛们离开了。才让多吉有些失望。
他对“出家人”最深刻的印象源自父亲族中的一位伯父:藏红色的披单,花白的长须,看起来庄严极了。每当这位尊长来到才让多吉家中,父亲和母亲总会想尽办法,拿出最好的衣食招待。“出家多好啊!”年幼的才让心想。
到了11岁,大人们拗不过他,终于将他送去了20公里之外的智噶寺,这可是宁玛派的名刹。才让多吉“夙愿得偿”。可是,新鲜劲儿一过,他就后悔了。
“为什么之前来我们家里的喇嘛,人家对他那么恭敬,我来到这个地方,别人对我理都不理?”他委屈地问父亲,“我能不能回去?”
父亲说:“出家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你的伯父已经修行了60年,你才两个月不到就想放弃,这怎么行呢?”
才让多吉毫无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在智噶寺住下来。住得久了,他发现,这里的生活竟然真的很让他喜欢。每天跟年龄相仿的师兄弟们一起学习藏文,研究藏民族的传统文化,自己给自己做饭……日子虽然清苦,却并不寂寞。每当上师开坛讲法,只要沉下心来,听的人很容易和讲的人一样,忘记了时间。
1992年,一个消息在智噶寺不胫而走:据说色达地区有一位曲洽尊者,不仅修行高深,而且极善于讲解和辩证。听到大家都这么评价,14岁的才让多吉替自己做了一个决定。他连家人都没有通知,就朝着色达的方向出发了。
当年,从四川甘孜州的石渠县到色达县,走土路大约有500公里,为了拜见这位尊者,才让多吉和另外两个小喇嘛走了近一个月。朔寒时节,路上积雪很深,他的鞋子几天就穿没了,只能跑十分钟,停下来把冻僵的脚板搓热,再接着跑。就这样徒步来到了曲洽尊者创建的佛学院。
见到师父,敬献了哈达,才让多吉觉得找到了自己的根本上师,一路走来的辛苦也值得了。然而师父并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表现出特别的礼待,甚至无意为他们安排住所。只是对身旁的弟子说:“这几个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可能没吃的东西了,你分一点糌粑给他们。”此外便是通知,次日早上9点回到这里上课。
才让多吉和两个小伙伴迷迷糊糊地从佛堂里面告退,在寺院中找了一棵大树,靠着树根过了一夜。
许多年后,他还记得在那棵树下看到的星星,那么分明,真的可以数出来。
活佛
曲洽尊者在世的时候,常常念诵《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向座下的三百弟子讲演这位藏传佛教奠基者的传奇故事:他生活在公元8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唐代,足迹却遍布喜马拉雅廊道上的八个国家。
1997年,曲洽尊者圆寂。才让多吉为其诵经四十九天。次年,他的母亲去世,父亲和10个兄弟姐妹捐弃了所有的古董和牛羊,在色达县同时出家。才让多吉也在那里修习了三年,随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云游之旅。他先是到印度朝拜释迦牟尼的圣迹,在尼泊尔访问高僧大德,接着又远赴新加坡和新西兰,在翻译的协助下传播佛法。
与此同时,在他的家乡石渠县,关于扎格龙寺首座密主的转世认证又收到了新的证言。结果仍是一样,才让多吉就是僧人们苦苦寻找的第四世活佛。这一次,寺院的几位堪布干脆飞去了新加坡,当面撂下重话:“你要是再不回寺院,我们也不管了。”怎么会有人像他这样,一再逃避这个尊贵的身份呢?
他们并不知道,身为活佛的滋味,才让多吉早已领受过了。尽管他自己并未接受这个名号,附近的百姓却都相信高僧们的判断,一直对他另眼相待。供僧的时候,别的小喇嘛收到10块钱,才让多吉就会有20块;若有信众远道而来,也总是直接来见他,而不是去见和他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们。这样的事情多了,才让多吉就有一种隐隐的不安:“佛陀的教育,应该是众生平等,而不是说我是活佛,什么都不用做,就成为了No.1……”
2004年,才让多吉回到扎格龙寺,正式继承了活佛的名位。每一回看见冒着风沙或大雪在路边迎候的乡亲们,他执意不让他们磕头。26岁的才让活佛发了愿,要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将来回报佛教和这些虔诚的藏民。
他开始学习汉语,了解汉地的文化,并在2005年进入北京大学佛教文化专业研究生班,师从藏学大家王尧先生。
他发现汉地有很多人喜欢藏传佛教,却没有条件阅读真正的经典,也很难了解藏文化的全貌。能不能找到一种现代人愿意接受的方式,来介绍这些严肃的历史和深奥的佛理呢?
才让多吉想起了他的上师曲洽尊者留下的一个心愿。当年,他曾经多次对弟子们感慨:“未来要是有完整记录莲师行迹的壁画或是唐卡,那就好了。”
———是啊,莲花生大师游历多个佛国,并将佛教传入藏地,在这片土地上开宗立派,他的一生不就代表着藏传佛教的思想脉络、串起了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历史和人文吗?
“因缘成熟”。才让多吉是真的要把这件事做成了。
唐卡
以莲花生大师的生平为蓝本绘制唐卡,说起来容易,可是该如何着手呢?
首先,莲师的传记有400多个版本,哪一种描述才是信史?其次,1300年前的寺院,或者两千公里外的草木,怎么在画布上表现?唐卡画师去哪里找?源源不断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些都需要才让多吉逐一解决。
项目自2006年启动,到2009年底,仍见不到哪怕一幅唐卡的踪影。
工作室在成都。有些居士听说后,兴冲冲地赶来,却只看到了几十张铅笔画稿。“师父啊,你的唐卡是不是在西藏画的?”他们面露尴尬,问得很小心。
“不是,就在这里。”才让多吉没法让所有人明白画面设计的难度,只能尽全力去解释,别人捐赠的一分一毫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帮他管账的是一名来自加拿大的计算机博士,在拉萨修行,人很直接。有一回才让活佛接到他的电话:“师父,明天要给画师发工资了,要发二十几万出去。”紧跟着一条彩信传了过来:账上还剩五角钱。
项目进行到第四年,才让多吉的压力越发巨大。毕竟名堂都说出去了,善款也花出去了,后续的资金要是跟不上,事情半途而废,怎么向之前的捐助者交代?寺院里的资金当然万万不可挪用。有弟子形容,那段时间,他变得“抠抠缩缩”,连百姓送给他的茶叶都想卖掉,填到项目里去。
2011年,莲花生大师画传的一千多幅线稿陆续通过审定,进入设色阶段。用金银和精矿制备的五彩颜料、微雕般的画工、前所未见的图案,历历在目。没有人再怀疑项目的真实性。
作为“项目经理”,才让多吉的工作顺利了不少,这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推进另一件事:创建藏文古籍的数字化文库。除了采集并校对那些在藏经楼里沉睡的梵夹本,他还打算系统性地整理非佛教的藏文文献,搜集散落在民间甚至海外的孤本和珍本。才让多吉以为,自己身为活佛,有不少人缘、资源,应该能促成这件事情。
“真是异想天开……”在2011年8月召开的“智者论坛”上,几位藏区的大喇嘛丝毫没客气。
“这里面有什么困难?”才让多吉问道,“你们给我提出来,我全部接受。”
有的说,藏区这么大,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很多细节根本没办法处理;有的从文献学和分类学的角度发出诘问,严重怀疑此事的科学性。总之一句话:“才让你年轻,你不懂,这个事情绝对不成。”
才让多吉把他们反对的理由都记了下来,留待日后执行的过程中警醒自己。
2014年10月,才让多吉主持的“喜马拉雅文库”印行了首部藏族先贤著作集《伯东班钦全集》,共计95分册,逾4000万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为之题写贺词。第一批书刚出印厂,才让多吉就奉送给了当年提反对意见的几位喇嘛:“感谢你们。”
继《伯东班钦全集》之后,喜马拉雅文库又先后集纳了一千多人的著作,被列入了国家民委重点出版规划;与古籍纸质书配套,喜马拉雅文库还上线了配套的藏文网站和APP——— 完全免费阅读,在藏区颇受喜爱。
而千幅唐卡项目也已临近尾声。
令才让多吉最为紧张的是,由于团队“擅自发明”了唐卡画面,还将神话中的莲花生大师还原成了历史人物,那些宗师会不会不认可这个项目?才让多吉曾想在西藏召开一个研讨论证会,恭请唐卡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噶玛德勒参加。
结果,这位80多岁的唐卡大师自己到成都来了。他先是翻阅了由传记编成的剧本,又开始细看起稿和上色过程的录像,接着一幅一幅地观看已完成的唐卡。最后,他对严阵以待的画室成员们说:“我这一次来呢,有意义。”
他执起画笔,为最重要的几处佛像画上了眼睛。
僧人们没有周末。自2007年唐卡项目启动以来,才让多吉和团队没有停工一天。前些日子,他们去订购唐卡装裱时需用到的上下两根木杆,结款时才听说有8吨重。
“8吨啊?”40岁的才让活佛经历了片刻的惊讶。
尽管已经听很多人提到过,这将是1300年来体量最大的唐卡作品,但直到那时他才真正感受到,原来他们画出的唐卡有这么多。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