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赵朴初与太湖佛教文化|一、佛缘深厚赵世家

2016-07-25 浏览次数:1501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编者:狮子山二祖禅堂公众号今起连载太湖县作家、赵朴初研究专家余世磊老师大作《赵朴初与太湖佛教文化》,因篇幅所限,经作者同意略有删节。赵朴初先生是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总干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常委、副主席,亚非团结委员会常委。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我们推出纪念赵朴老的文章,正是为了早日圆满狮子山二祖禅堂的改扩建工作,践行朴老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实际行动实现朴老所说的“知恩报恩”——报佛恩,报国土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朴老恩。
安徽太湖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太湖县佛教文化历史悠久,佛种绍隆,龙象辈出,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当代杰出的宗教活动家、著名的爱国人士赵朴初先生就诞生在这里。
 
太湖赵家世代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以儒佛相融为典型特征的赵家家学,成为太湖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据太湖旧志和《赵氏宗谱》记载:太湖赵氏出自宋朝皇室。始祖赵雄一,字伯英,生于元皇庆二年(1312年),自江右迁居太湖县玉望村(现北中镇),以耕读传家,子孙繁衍不息。太湖县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自然而然对赵家先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佛教众善奉行、慈悲为怀的思想,在赵家先祖身上得到较多的体现,都是好善乐施之人,常常捐出自己的积蓄,救济穷苦百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世祖赵象贤,曾任四川汉州录事,因其勤勉于事,当地人爱之若父母。四川素称天府之国,许多穷人都跑到那儿去,途中遭风雨造成疾病死亡者卧满路边。赵象贤捐出自己的俸钱,造了一处宇舍,称之为“栖流所”,救助流民无数。
 
赵朴初故居状元府(新修)
太湖赵氏到十三世祖赵文楷,勤学苦读,于嘉庆元年(1796)考中状元,后充朝庭正使,到琉球国(今日本冲绳)为新国王尚温行册封礼。《清史稿》载其“廉洁之声,着于海外,举国敬礼,特为生祠”。归国后,任山西雁平兵备道,但不幸病逝于任上。对于太湖赵家家学乃至太湖传统文化而言,赵文楷都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以优秀的品质和超凡的毅力,真正开创出一种家风,突出表现在忠孝、勤学、自立、刚正、廉洁、乐施等方面,同时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极大地促进了太湖传统文化的发展。
 
赵文楷更是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这在赵文楷留下的许多诗作中都有表现。赵文楷年少丧父,家贫如洗,可贵的是他不坠青云之志,苦读不辍。三次进京参加会试,皆名落孙山,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希望。穷苦的生活和炎凉的世态,使他转向佛门寻求心灵的平和和慰籍,寺庙成了他读书、习静最好的处所,佛经给了他心灵最好的庇护。太湖县城附近的狮子庵,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暂抛尘梦去,禅榻一灯红(《游西风洞夜宿狮子庵》)”。太湖山中有个叫龙会庵的小庙,他偕友人曾到庙中住过一段时间,写下了很多首诗,“山僧莫道长岑寂,我已楞严取次论(《戊申夏五偕友人至龙会庵为习静之计》)”,“浪游到处逢僧好,尘梦何缘与佛通(《晚自黄界河至庵中宿》)”,这些诗句,正是他这段时间心灵的真实写照。他甚至有些想皈依佛门,老死山中,“千里关山劳鹤胫,十年尘梦伴鹑衣。炉烟细袅诸天静,闲煞山僧老翠微(《游繁昌慈云寺》)”。像这样写到佛家的诗句,在赵文楷的诗集中随处可拾。
 
尽管与佛有缘,但始终无法放弃的是“兼济天下”的愿望,乾隆末年(1795),赵文楷第四次踏上进京会考之路,一举考中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后又奉使到琉球封王,可谓达到人生荣华之极。从琉球归来,他回到家乡,在黄泥榜上筑了几间草屋,取名独秀草堂,为母亲守孝,度过了一段非常难得的田园生活。他又拿起了《楞严经》,“炉烟一柱拂窗纱,坐阅楞严两鬓华(《有怀》)”。临别独秀草堂,他又写下了“由来桑下恋,更莫笑浮屠(《暂别独秀草堂嘱守舍者二首》)”的诗句,再次表达了他对田园和佛家的向往之心。
 
赵文楷妾王氏,山东聊城人,堪称一位贤妻良母。在赵文楷英年早逝后,精心培养子女。其次子赵畇幼承父志,在三十四岁考中进士,选翰林院编修,曾任会试考官、上书房行走,后署广东惠潮嘉道。赵畇子赵继元也考中进士,供职于两江营务处。赵畇和赵继元也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在他们的诗文中也有很多表现,如赵畇曾常到县内观音寺拜佛,为观音寺写过多幅对联,其一联云:“素面素心,一片素心慈万类;佛音佛貎,九州佛子仰佛陀。”赵继元给自己的诗集起名《静观堂集》,带有较浓的佛教思想,今天仍然保存着赵继元抄录的《心经》手稿。限于篇幅,这样的例子就不多举了。
 
后赵继元之子赵曾重又考中进士,像这样一门“四代翰林”,为海内外少有。除此之外,赵家自赵文楷以来到科举制度结束,取得科阶功名者有三十多人,可谓“钟鸣鼎食之家,世代簪缨之族”。王夫人在家中设有“报恩堂”,告诫子孙勿忘报皇上恩,报父母恩、报三宝恩,报众生恩。咸丰年间,太湖赵家因县城水患,举家迁往离县城三十里的寺前河定居。王夫人干脆将县城的老房子改造成家庙,供养佛像,取名“德修静室”,赵家有人在家庙修行,家庙中也常举行各种佛事活动。 
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佛家思想,构成了太湖赵家家学的典型特色。尤其是佛家的慈悲济世思想,在赵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堪称一慈善世家。王夫人经常令家人举粥,送给饥寒之人。赵畇在广东做官,拿出自己的俸钱,建有安徽义庄,给到广东的安徽人提供帮助。《太湖县志》记载,赵曾裕(即朴老的祖父)热心参与救灾事情,活人无数。著名的教育家赵纶士在母亲去世后,把人家吊唁的钱捐了出来,建设六邑联中,于抗战中培养人才无数。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