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资深香道玩家 苏轼

2017-12-26 浏览次数:1631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千百年前,深院焚香是古人日常里的优雅。
而谈起古人香事,
一定要说说这位香道资深玩家、男神级人物——苏轼。
 
焚香一炷,尘外藏心 
 
千年以前:香道高手,男神苏轼
年少时,最爱东坡先生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好一派潇洒不羁,狂放豪迈。
无怪乎亦有“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先生之旷达,非我辈可及。 
 
恣意如他,
却也写出“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的小清新。
一生坎坷,阅尽百态的东坡先生,
终悟得人生最有滋味的乃是清淡的欢愉。
恬淡恰当,不浓不烈,
这样的生活,岂不是最好?
 
文艺如他,上得书房,又下得厨房,
细研烹调之法——“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此创出一道东坡肉流传于世,老饕莫不爱之。
 
 
 
 
虽几经宦海沉浮,苏轼却一生性情,
不改天真本色,
既是个文艺青年,又是个资深吃货。
而不为众人所知的是,他更是一位香道高手。
 
宋人喜香,偏爱丰富的香型,
其所用的香品要经过精心调制,当时称之为“合香”。
宋代的风雅之士普遍掌握制香技巧,
讲究亲自炼制合香,并以发明独家秘方为乐趣,
可以说,那时的私家香方,
就如现在的私房菜一般盛行。
苏轼便极擅此道。
 
 
 
有后人依据散落在史籍中的点滴片段,
试着还原出千年前东坡先生品香与制香的情形:
正月初七,一场春雪飘洒而至,
似乎专为苏轼已酝酿了很久的“雪中春信”印香而来。
取自院中999朵梅花的芯中之雪,
带着花粉融化成水,仍散发出幽幽梅香。
苏轼亲自备好香药,
以梅芯雪浸润、调和、蒸制、冷却,
手法娴熟,心神合一。
雪落无声,梅香盈室。
 
 
 
明代文学家屠龙曾就苏轼合香与品香的境界言道:
“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
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
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
可见,苏轼可谓深谙品香之道了。
 
作为资深玩家,
苏轼对香的钻研可不止于此。
除了品香、制香,
喜欢奇石又有设计天分的他竟还自创出一款奇妙的香器。
 
他利用香炉生烟的特点,
独创了一款名为“小有洞天”的袖珍室内景观:
 
为特别喜欢的一块美石配了木质底座,
并特意将底座内部做成空膛,
将小香炉放置其中,
在底座紧贴山石的地方开有若干小孔。
 
 
 
 
如此,一旦燃香,烟气丝丝缕缕,
从石根畔的孔窍中溢出不绝,
依着山石袅袅上升,宛如云烟出岫,
书斋内幽香萦绕。
如此妙法,一时流行于文人雅士间。
 
彼时,香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文人墨客,
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
还是寻常市井人家,皆好此道。
宴饮、夜读、凝神、小酌、安眠……
宋人的每个生活场景里、街角巷陌间,
几乎都有隐隐浮动的馨香相伴。
 
 
 
 
千载之后:燃香一炷,尘外藏心
白云千载,倏忽而过。
诗书笔墨间,一缕香悠然,
那伴随古人雅致生活的传统香文化一直绵延至今。
正所谓:氤氲千年,香事未了。
 
东坡先生的千古风流、旷世才情为后人钦羡,
其私家香方如“东坡闻思香”等也随之流芳于世。
 
《陈氏香谱》、《洪氏香谱》、
黄庭坚《制婴香方帖》等香道著作,
也可让后人寻踪觅迹,得窥一斑。
 
 
 
 
虽今人匆忙,颇多喧嚣纷扰,
然而与古来爱香者同好之人,亦不乏其数。
燃香一炷,尘外藏心。
于凡尘俗世间,隐一颗悠然恬淡心,
寻片刻安逸宁静处。
如此,岂非最难得?
 
所谓香道静心,静,最是难得。
何妨以古人之心,行今人之事。
取香器一盏,燃馨香一炷,
幽香袅袅,令人心驰神游。
纷繁俗世中,香气氤氲里,
终可觅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心灵净土。
 
 
浮生半日,清居有致。
在云起莲生间,寻到心安处。
想必,自可应了东坡先生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