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佛法
  第六课 佛法  三乘行人(1),自修行以至于成佛,皆依据佛法为轨则,佛法以外的法,悉不足凭。在成佛前后,还须以此法救度众
评论2014-12-2160772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1.  佛自度已毕,法身永住常寂光境,原自无为,但是,为了大悲心切,劫须摄土度生,以圆满大愿
评论2014-12-2124705
 
第七课、菩萨
  第七课 菩萨  梵语 (1) 摩诃菩提质帝萨 (2),译为大道心众生 (3)。后来简称为菩提萨陀,菩提为觉,萨陀为有情 (4),谓虽能
评论2014-12-2121790
 
第八课、弥勒菩萨
  第八课 弥勒菩萨  菩萨姓弥勒,译义为慈氏,名阿逸多,译义为无能胜。生于南天竺 (1) 婆罗门家 (2),先释迦佛入灭,上生兜
评论2014-12-2137544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第九课 中国四大名山 (一)  菩萨摩诃萨,常化身无量,到处救度众生。间亦摄土,显垂灵迹,俾作为外缘,以启导一切有情的梵
评论2014-12-2133246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1.修道的人,凡能发自度度他之心,作自度度他之行者,皆可名为菩萨,所以菩萨的范围至广。在大乘
评论2014-12-216273
 
第十课、中国四大名山 (二)
  第十课 中国四大名山 (二)  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五峰耸立,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故五台,为大智文殊菩
评论2014-12-2181185
 
第十一课、六波罗蜜 (一)
  第十一课 六波罗蜜 (一)  二乘行人,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入大乘菩萨位。既发心矣,就必须配以行动,才能完成自
评论2014-12-2146737
 
第十二课、六波罗蜜 (二)
  第十二课 六波罗蜜 (二)  第四、  毗离耶波罗蜜,华言精进度,所以度懈怠。纯一无杂名为精,鼓勇直前名为进。修法所以无
评论2014-12-218725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第十、十一、十二课 综合指要  1.菩萨有出家在家之别,如文殊师利,出家菩萨也,维摩结在家菩萨也。又在三贤位,未登法性,
评论2014-12-2182735
 
第十三课、维摩诘
  第十三课 维摩诘居士  佛住世时,毗耶离城 (1) 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2),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3),虽为白衣 (4),而奉持沙
评论2014-12-2146335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第十四课 菩萨十地  行者发菩提心,作度他事业,即是菩萨,然此菩萨,虽发大心,而德学的修养皆不够,不过具名而已。所以菩
评论2014-12-214870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第十五课 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使其对我发生情感,倾向于我,然后乃能顺从吾言,修行
评论2014-12-2134084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  1.维摩诘是金粟如来化居士身,在释尊大法中,弹呵小乘渐教勉其进趣大乘,所以对于小乘法,
评论2014-12-2170903
 
第十六课、僧与六和敬
  第十六课 僧与六和敬  僧即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然则僧乃团体之号,非指某
评论2014-12-2138017
 
第十七课、四圣谛
  第十七课 四圣谛  诸佛说,总不离四圣谛的范围。谛是真理义,四圣谛亦称四真谛,或四谛法,释尊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 (1),
评论2014-12-2165916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第十八课 声闻四果  佛弟子,闻佛小乘声教,悟四谛之理,断三界见思惑,入于涅槃者,皆属声闻僧。声闻僧,自凡夫位,修到阿
评论2014-12-213679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1.照佛学来说,出家受具足戒的人,应称为比丘,不应称僧,因为僧是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和
评论2014-12-2152370
 
第十九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第十九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当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
评论2014-12-2142023
 
第二十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第二十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十二因缘的次第,对于过现未三时因果的递嬗 (1),分析得极为详尽,而且秩序井然。欲避其
评论2014-12-21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