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2014-12-21521520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1.照佛学来说,出家受具足戒的人,应称为比丘,不应称僧,因为僧是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和合,可知是团体的称谓,其条件是:三人以上,而且具足六和敬,才可以称做僧。可是,后人往往对于一位比丘,也称之为僧,这只能认为习惯,不能认为合理。如前人诗云:「洞庭波送一僧来」,照文字艺术来说,当然应该用「一僧」,使字句优美,但若照佛学来说,只能称「一比丘」, 因为未足三人之数也。
  2.在家居士,有发俗衣,修大乘三学,称为菩萨僧,此说出自大智度论第三十四卷,固不能斥为无稽。然而试思:若在家僧,真个与僧宝无异,亦可皈依者,则自古以来,闾闾市肆之间,正不知几人称祖?几人称师?照这样佛教的门庭,早就嘈杂到不堪收拾,安有今日的清夷局面。所以提倡皈依在家僧的轻举妄动,除却替少数野心家,制造机会之外,对于佛教前途,可说百无一利,岂惟无益,亦且害之。
  3.苦集灭道四圣谛,若咬定是声闻乘的教义,与缘觉和菩萨无关,则又错了。就流转门来说:缘菩二乘的行者,当初轮回六道时,无量诸苦,一样的备尝,追究苦的来源,也是由于集起。再就还灭门来说:虽然修的是十二因缘和六度,然而不能说不是道。再一问:修道的目的为可?答案当然还是证涅槃果,涅槃的义译,就是灭度了。这样看起来:苦集灭道四圣谛,实在是三乘共同的谛理,并不是声闻乘所独有。行者研究佛学,当知同中有别,别中有同,法法圆通,则不至死在句下了。
  4.中国人多大乘根器,这是有一千多年的教史可据,并非凭空夸大之词。然而所多者,是就与其他区城,比较的结果而言,究竟「多」并不是「皆」。据我看起来,国内佛教徒中,除却少数利根上智,具备大乘的气度和理解之外,其余大多数,都还是小乘的局量,不足与谈大乘高远之义。度大根用大法,度小根用小法,此是所具根与所修法相符,必能得益。有如大人穿小鞋,小孩穿大鞋,动作起来,都觉得困难。所以行者当自量力,老实修行,若不是大乘根器,则不应徒慕虚声,弄巧反拙。此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意义,为佛学者所不可不知,那就是:小乘法是佛法的基础,学人纵使能建立起七层宝塔,其得力处,还是在于脚底下的基础。如果放弃了基础,同时也必定会倾坍了七层宝塔,这就是大乘行者,不应该忽视小乘教义的重大理由。
  5.我国学佛人士,每轻视小乘,这是大罪过。试思:声闻乘行人,须陀洹断三界见惑,得到正见,吾人断了没有?得了没有?斯陀含、阿那含、断欲界思惑,于欲界的一切烦恼嗜欲,皆破除净尽,永离欲界,吾人断了没有?离了没有?阿罗汉断尽三界见惑,解脱一切系缚,永出轮回,吾人断尽了没有?出了没有?缘觉乘行人,破无明,尽老死,吾人破了没有?尽了没有?只要这样一比较,就可知小乘圣者的一根毫毛,吾人都搬不动,终日妄念纷纭,贪疑充满,还敢大言不惭地,自称大乘,对于小乘教理,鄙薄不屑,岂不可怜可笑。
  6.若问:既然十方众生,其数量是不增不减,那么,为什么近年世界各地,人口都在增加,这岂不是增吗?答案是:诸法因缘生,条件足够则法生,诸法因缘灭,条件不够则法灭,诸法的生灭,只是条件的关系。世界人物,亦如花草,春夏生机充裕则繁荣,秋冬生机欠缺则枯萎,此是常理。现在吾人的世界,是住中劫中的第九小劫,正当夏令旺季,所以人物普遍滋生。太空中,此时有无数世界,寿命已老,正入坏中劫,可比秋冬衰季,所以人物普遍凋零,无法生存,由是在那一边死亡之后,便向吾人这一边生,我所增的,就是彼所减的。所以若将增减双方的数量,加起来算,还是一个也没有多,一个也没有少。天空中世界无数,所有六道众生的数量,是应该统起来算才对,若单就某一世界或某一道来观察,则其或多或少的数量,是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的。
  7.佛法无所谓小乘大乘,因为这根本就是时间的先后问题。佛门行者,在初期都是小乘,到了后期,则都是大乘了,这初后的次序,有时只就此生算,有时须合前生或前多生来算。如释尊诸弟子,起初皆是声闻,但在法华会上,则皆蒙授记成佛,这样不止小乘变成大乘,简直全是一佛乘了。世间只有拘执和短视的人,才有大小乘之争,倘若明白了:小乘只是大乘的过渡,大乘只是小乘的进化,二者同在学佛的程序上,那又有什么可争。
  8.凡法未到止境,则有进步,既有进步,则非究竟,所以凡是究竟法,则无进步可言。科学时时在进步,故非究竟法,佛法已达到无有进步之境,故是究竟法。不究竟的科学,其自身尚在游移变化之中,当然不能作标准,替究竟的佛法证明。世人多羡慕崇拜科学,又多讥毁藐视佛法,据我看起来:将来给世界人类,带来绝大的灾害者,必是科学,能拯救世界人类者,只有佛法,这局势已日趋明显。怎奈世界人士,看法颠倒:应痛恶废弃者,反予提倡欢迎,应扶植发扬者,反予排挤漠视,这总归之于众生业重,还有什么话可说?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第一课、佛
  第一课 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或作佛图、浮屠、浮图等,凡此皆为印语的意译,原是如来 (1) 十号之一,于义为「觉者

评论2014-12-2161003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第二课 释迦牟尼佛 (一)  开创佛教的教主,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1),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诞生于印度毗罗卫

评论2014-12-2131482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第三课 释迦牟尼佛(二)  释尊始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宣示圆顿 (1) 大法说梵网经,制大乘菩萨戒

评论2014-12-2116592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1.  佛的境界甚深,凡夫谈佛,如坐井论天,不特所见甚陋,甚至可以说:完合不对。因为垂迹者,

评论2014-12-2138980

第四课、药师佛
  第四课 药师佛  我们的世界之外,四方上下虚空中,皆有无数佛国,每一佛国,皆有一佛,住持其间,为诸众生,演说佛法,令其

评论2014-12-2158687

第五课、如来十号
  第五课 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诸佛,其应身 (1) 各有各号,或取因言,或取果言,或取性、相、行、愿言,佛佛各别,此为别号。

评论2014-12-2115618

第六课、佛法
  第六课 佛法  三乘行人(1),自修行以至于成佛,皆依据佛法为轨则,佛法以外的法,悉不足凭。在成佛前后,还须以此法救度众

评论2014-12-216050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1.  佛自度已毕,法身永住常寂光境,原自无为,但是,为了大悲心切,劫须摄土度生,以圆满大愿

评论2014-12-2124434

第七课、菩萨
  第七课 菩萨  梵语 (1) 摩诃菩提质帝萨 (2),译为大道心众生 (3)。后来简称为菩提萨陀,菩提为觉,萨陀为有情 (4),谓虽能

评论2014-12-2121515

第八课、弥勒菩萨
  第八课 弥勒菩萨  菩萨姓弥勒,译义为慈氏,名阿逸多,译义为无能胜。生于南天竺 (1) 婆罗门家 (2),先释迦佛入灭,上生兜

评论2014-12-213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