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故事首页 频道列表

第四十六节 慧济寺阅藏楼的好规则

2014-12-3084580

  第四十六节 慧济寺阅藏楼的好规则
  煮云法师著
  佛顶山亦名白华山,或菩萨顶,居四山之中,高达百十六丈之奇,凭高放览,海阔天空,“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国父语)。俯睇光熙、妙应诸峰,累累如杯瓢覆于积水之上。旧有石亭,供石佛其中,今改建灯塔,为行舟的指南。国父文中有“登临佛顶山天灯台”之句,就是这个地方。由天灯台下来不多远就是慧济寺,该寺为全山三大寺之一,创于明时,至乾隆五十八年,才建筑圆通宝殿。光绪三十三年,请得北京《大藏》经典,经过文正和尚大加建造,遂成巨刹,与前后二寺鼎立,并称为普陀三大丛林,所遗憾的这是子孙丛林而已。慧济寺俗称佛顶山,确实是一个好地方,最适合人静心潜修,研读佛典,地高人寂,为全山最清净用功的好道场。规模亦甚可观,其藏经楼之整洁,与阅藏楼之设备,供养阅藏者之完善,为诸方寺院所不及的,规定长期供八人阅藏,定有优待办法。如当代佛学大师印顺法师,曾在佛顶山阅藏数年,深入经藏,所以他才智慧如海。
  笔者三十六年朝普陀山,因见碑石刻载,阅藏如此优待。所以也曾约会数位同参道友,到佛顶山讨阅藏单,我们最初发愿都是三年。承该寺住持,说明阅藏者一切优待办法。(按供养八位法师,有一茶役侍奉。此项费用,是有护法施田若干亩,以作阅藏者食粮。所以连阅藏楼都与该寺无涉,是前人发愿供养十方僧众阅藏住的,本寺子孙是不得占住的,皆有碑文为证。可见前人苦心为法,成就僧材。)有这么好的阅藏楼,这么好的环境,有这么好的规则,可以说是全国罕见。可是轮到我们去,常住斋粮不够,不能照前人规则做,生活清淡得使人无法住下去,不几天就走了。笔者后来也因前寺讲《法华经》,到前寺客堂讨单听经,因此也离开了佛顶山。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星云法师序
  星云法师序  记得还是在去年(民国四十一年)的冬天,煮云法师应《菩提树》主编朱斐居士的稿约,他告诉我拟写关于普陀山的

评论2014-12-3038184

第一节 开场白
  第一节 开场白  煮云法师著  在未写本书以前,首先声明一句,笔者不是普陀山的什么嫡派子孙(即在山上剃发的出家人),同

评论2014-12-3049687

第二节 普陀山名称与佛典考证
  第二节 普陀山名称与佛典考证  煮云法师著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圣地,是四位菩萨摩诃萨(即菩萨之中的大菩萨)的广化群生

评论2014-12-3010735

第三节 不肯去观音与慧谔开山
  第三节 不肯去观音与慧谔开山  煮云法师著  话说五代后梁明贞二年的时候,因中国佛教在唐时传去日本,当时有很多为了求法

评论2014-12-3012443

第四节 唐文宗嗜蛤,菩萨无言说法
  第四节 唐文宗嗜蛤,菩萨无言说法  煮云法师著  唐朝文宗皇帝嗜吃蛤蜊,下旨要东南沿海的渔民,频年入贡蛤蜊。一班贪官污

评论2014-12-3035972

第五节 短姑朝圣,大士亲送饭来
  第五节 短姑朝圣,大士亲送饭来  煮云法师著  相传有一位老翁和姑嫂们,虔持数年的愿心,远道航海,来山进香。舟抵普陀的

评论2014-12-3098816

第六节 普济寺的松紧神运殿
  第六节 普济寺的松紧神运殿  煮云法师著  前寺是普陀山的全山祖庭,五代梁时,初建此寺,名曰“不肯去观音院”。宋神宗皇

评论2014-12-3043451

第八节 千斤大钟系草绳
  第八节 千斤大钟系草绳  煮云法师著  提起这口稀奇古怪的大钟来,在笔者未去普陀之前,就常常听人说;“普陀山有一口大钟

评论2014-12-3090620

第九节 来意不诚,退回原处
  第九节 来意不诚,退回原处  煮云法师著  到了大香会期间,前寺香客进香献烛之多,真是可以开设一间香烛店。虽然佛前烛台

评论2014-12-307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