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聚焦“广州佛教与宗教中国化”高层次佛教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8-09-114930

佛宝网广州讯 9月2日,“广州佛教与宗教中国化”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大佛寺召开。本次论坛由广州市佛教协会、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合主办。此次也是庆祝广州市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禅风网作为本次活动的官方网络媒体现场报道。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分三场开展,分别以“广州佛教与对外交流”、“广州佛教与宗教中国化”和“广州佛教的历史人物”为主题。通过三场会议的有机组合,对宗教中国化、现代化大趋势下广州佛教的历史使命与前进方向做出了充分探讨。

莅临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静波法师,庄严寺方丈法曜法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禅海法师等大德法师;与会专家学者有北京大学教授王邦维先生、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何方耀先生、中山大学教授姚崇新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文明先生、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李庆新先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周永卫先生、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姚潇鸫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学愚先生、深圳大学博士吴慰琳女士、中山大学教授钟东先生、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佛道文献研究室博士江晖先生、西南大学教授杨玉辉先生、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宋跃华先生、广东省社科联研究员林有能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夏年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严耀中先生、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李福标先生、中山大学教授冯焕珍先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曹旅宁先生、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玲娣女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董大学博士等。此外现场还有不少各高校进行相关领域研究的研究生、本科生前来旁听学习。

第一场学术研讨会以广州佛教与对外交流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点评。

本场会议会由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李庆新先生率先发言。他从越南历史的视角出发,总结了明清时期广东僧人元韶法师对临济宗在越南的传播方面做出的一系列贡献,并指出跨学科研究在发掘更多的高僧大德在历史上做出的弘法贡献方面有重要意义。

随后发言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永卫教授。他通过对东晋南朝时期六位西北籍高僧经广州渡海求法案例的分析,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在佛教传播史上的重要意义。

中山大学姚崇新教授以《光孝寺志》外其他史料对光孝寺历史沿革及驻锡域外高僧的记载做出研究,对学界以往的光孝寺研究做了有益的补充。

第三个发言的是上海师范大学姚潇鸫教授。他依据史料,从数据考究和人物经历研究出发,对西域及岭南译经活动中的主要人物与特点做出了梳理说明。

而后香港中文大学学愚教授结合文献与考古材料,对佛教传播与商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佛教传播到中国最初是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等结论,并指出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了外交角色的结论。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禅海法师也作了报告。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列举了一些粤语中一些地理名称及佛教术语的巴利语因素,并讨论了这种现象的成因。

深圳大学吴慰琳博士则以上座部《善见律毗婆沙》为中心,讨论了这部律典的译出、误读与失传的过程,并讨论了这部律典与其他各部律典相比,在文献学、戒律学等方面的价值。

最后,由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对前面几位学者的发言分别作出点评,充分肯定了学者们以不同视角对广州佛教与对外交流中问题中的研究成果,并对个别问题作了专业的补充。

第二场学术研讨会以广州佛教与宗教中国化为主题,由香港中文大学学愚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冯焕珍教授点评。

本场会议第一个发言的是中山大学钟东教授。他立足岭南文献,从六个方面对唐代广州佛教与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关系作了说明,进一步论证了唐代广州佛教的传播对中外交流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随后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佛道文献研究室江晖博士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光孝寺的律学渊源作了探析,强调了戒律在佛教修行与佛教住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性。

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杨玉辉教授则分析了传统寺院在当代面临的局限性,提出寺院在由传统向当代转型的历程中,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并提出当代佛教可承担社会事业的具体内容。

而后华南农业大学宋跃华博士基于其在大佛寺心灵与生活咨询室的实践经验,对当代佛学与管理学跨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一些困境及出路作出了探讨,并提出要基于一些佛学与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提出新的人性假设,从而对管理学进行创新的思路。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静波法师则分析了中国佛教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歧途与误区,提出佛教现代化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遵纪守法,严守戒律,还应该调整心态,落实修行,实现知行合一。

最后,中山大学冯焕珍教授对本场会议作了点评。他充分肯定了第二场研讨会中各位学者及法师的发言,并对当代佛教弘传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场会议的主题是广州佛教的历史人物,由广东省社科联林有能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夏年教授点评。

本场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严耀中教授就历史上真谛唯识学和玄奘唯识学的区别做了一番介绍,并就两派唯识学理论体系提出了一些问题,从而说明了为何真谛唯识学在历史上影响力不如玄奘唯识学那么大。

广东省社科联研究员林有能教授作发言,他通过文献梳理及历史地理学比对考证,对真谛论师生平事迹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及文献所载其晚年居住的“小洲”、“后北岭山”及入灭安葬的“海边潮亭”具体位置提出疑问。

紧接着发言的是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李福标教授。他通过对天然和尚再传古奘法师生平及其《虚堂诗集》反映的清代生活及该诗集对岭南诗派的影响,介绍了古奘法师《虚堂诗集》的文献学价值。

而后中山大学冯焕珍教授对太虚大师赴广州弘法的过程及其人间佛教思想做了介绍,并分享了其对太虚大师广州弘法内容的心得感想。

接着发言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曹旅宁教授。他对成鹫法师事迹及其《咸陟堂集》做了介绍,并以该诗集为其生平事迹中的争议点作了回答。

华南农业大学刘玲娣教授对元韶法师相关史料作了梳理,梳理中使用了大量越南文献史料及碑刻记录等田野资料,从中找到了元韶法师生平一些细节问题的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董大学博士的报告选取了敦煌写本中的两种《夹注金刚经》,并与传世本金刚经进行对比研究,以此讨论《金刚经》对南宗禅的影响。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对本场会议进行了点评,对几位学者在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肯定了这些问题的学术价值,认为这些问题的讨论推动了广东佛教的研究。

三场会议结束后,与会学者就各自发表的论文与报告展开了有益的交流讨论。最后由本次会议的召集者,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院长何方耀教授作了总结,对本次学术研讨会作出高度评价。

通过本次学术研讨会,诸多高僧大德与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一同探讨广州佛教在宗教中国化与现代化大背景下面临的各种问题。一方面,会议梳理了广州佛教史方面的不少相关细节问题,对广州在佛教史中起到的作用有了充分的探索;另一方面,会议总结分析了广州佛教在中国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经验,为未来相关的具体工作提供了参考与方向。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广州佛教的一系列历史问题及其在现当代弘传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也为佛学、佛教史、文献学、中外交流、语言学等相关方面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推动相关方面研究进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图:禅风网 梁润炜、吴永)

现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202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落下帷幕“金莲花”奖各绽其华
海右慈云,岱宗巍峨;讲席再启,法音畅和。9月24日下午,为期4天的202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山东青州广福寺闭幕。金莲花奖获奖名

评论2025-09-25240

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迈出新步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5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

评论2025-09-08302

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
《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2025年6月30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第一

评论2025-09-08303

《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 担任住持须具备这些条件
(2024年10月13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为了规范汉传佛教教务管理,维护汉传佛教寺院主要教职人

评论2025-09-08326

印广教核心理论“一心三藏”是邪见邪说
一心三藏一词是明朝交光法师和近代圆瑛法师对楞严经科判时的总结整理,彰显楞严一真法界圣义,而印广法师标新立异,以偏概全,倡

评论2025-08-13411

印广法师弟子对《楞严经》的严重误解整理汇总
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印广法师弟子号称代佛传法,处处以大法自居,独尊《楞严经》《法华经》两部经典,以一心三藏一念

评论2025-08-13542

《楞严经》对印广邪师的惊人预破!
1. 破斥印广及弟子宣扬无情成佛,《楞严经》的惊人预破: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

评论2025-08-13502

云居山真如禅寺第二届“真如禅·禅林笔鉴”书法抄经班报名中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为秉佛陀慈悲济世本怀,承祖师护国利生遗风,云居山真如禅寺国际禅修

评论2025-08-05278

中国佛学院举办赵朴初研究学术研讨会,共探佛教中国化发展路径
为深入研讨赵朴初居士的思想与实践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2025年7月19日,中国佛学院在凤凰岭校区成功举办赵朴

评论2025-08-05264

第二届观音文化节七大亮点抢先看,诚邀共赴佛光祖庭宜兴大觉寺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动宗教中国化的政策指引下,佛光祖庭宜兴大觉寺积极践行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佛教的要求,

评论2025-07-0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