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第二十六课、读经录要(二)

2014-12-21810560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大宝积经
  九、
  佛告无垢宝月王光菩萨言:我愍众生,作如是说:言我背痛 (1),令诸病者,知佛金刚身 (2) 尚有背痛,何况我等,而诸愚人,如实取之,谓佛有病。
  十、 佛言:提婆达多 (2) 是善知识,共我诤胜,现作怨家 (4),得显如来无量功德。彼语阿世王,令放象灭如来 (5),如来见象,即调伏之,尔时众生,见象调伏,生奇特心,即生正信,归依三宝。应知提婆达多是善知识,示现怨家,而诸愚人,如实取之。
  十一、
  若法从境界生,作意生,分别生,执取生,六根四大生,住五蕴中,有为中,生灭中,皆名为识。若内寂静,无执取,无所缘,无了别,无分别,无所住,不生不灭,皆名为智。
  十二、
  云何圣财 (6)?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圣财,彼诸众生,不获此故,名极贫穷。何等名为菩萨圣财?谓菩萨法门差别 (7)。
  十三、
  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 (8)。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法趣。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叹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十四、
  文殊师利,后当成佛,号普见如来,世界名随愿积集清净圆满。其国庄严,彼刹菩萨若乐见金即见为金,乐见诸宝亦然,皆不相碍。苦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
  十五、
  佛告富楼那:诸弟子但知如来在此说法,而我实于十方恒河沙等世界,常作佛事,无有休息,亦于十方世界,如是说法。
  十六、
  若以名花好香,幡盖璎珞 (9),衣服妓乐 (10),赞叹供养如来,如是不名第一供养;若人得闻经法,受持读诵,如所说行,是名第一供养。
  十七、
  若有菩萨,以大千世界香花灯炷,供养如来,若有菩萨,净心持戒,于师尊所,受持读诵一四句偈,净心修行,乃至七步,功德胜彼,无量无边。若有菩萨,以大千世界花香末香 (11),于百千岁,昼夜六时,供养如来。若有菩萨,舍于愦闹 (12),深畏三界,为利众生,发心趣向阿兰若处,举足七步,胜前功德,无量无边。
  十八、 行菩提而无所住,是名菩萨; 已度诸行,圆满大智,为摩诃萨。
  【注释】
  (1) 杂阿含经载:世尊曾示背痛,天作婆罗门,以酥、油、石蜜、暖水,使人担往世尊所,尊者优婆摩,以油涂世尊体,暖水洗之,酥蜜作饮,背痛即瘥。
  (2) 金刚即金刚石,为八面或十二面的结晶矿物,其硬度在万物中为最高。金刚身者,喻佛身坚固,如金刚之不可坏也。
  (3) 亦译作调达,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的从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其本地为深位的菩萨,释尊在法华会上,述往世为弃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于成佛。
  (4)(5) 然而提婆达多在释尊住世时,曾教唆阿世王,伪请佛入城中,欲驱五百醉象,踏杀佛及其弟子,而自说法,当象至时,佛举五指,化五狮子,吼声震地,醉象伏不敢动,王及臣民,皆受感动,而皈依佛法。又杂宝藏经载:佛在王舍城,提婆达多雇五百婆罗门射手,藏树林中,俟佛过,将射杀之,箭及佛身,皆化为五色莲花,婆罗门见之,皆皈佛出家,后悉得阿罗汉果。因提婆达多,屡图害佛,故云现作怨家。
  (6) 即圣人的财产也。
  (7) 大乘经,内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之法,故名菩萨藏,其中法门甚多,各各不同,此即法门差别。
  (8) 阿兰若处,译为远离处,或空闲处,乐阿兰若:即乐住在远离热闹的空闲处也。
  (9) 编珠玉悬挂身上,为妆饰品,名璎珞。
  (10) 亦作伎乐,技乐,谓音乐也。
  (11) 谓香屑也。
  (12) 愦是心乱,热闹能使心乱,故名愦闹。
  【习题】
  (一) 佛为什么示现背痛?
  (二) 一、提婆达多的另一译名是什么?二、何以见得他是善知识?三、他放象害佛,是何作用?
  (三) 识和智的性质, 怎样判别?
  (四) 什么东西,称为圣财?菩萨的圣财是什么?
  (五) 出家有那十种功德?
  (六) 文殊师利菩萨,将来成佛时,是什么名号?他的世界,名叫什么?称文殊师利菩萨,或普见佛的名号,其福会比何者为多?
  (七) 要怎么样,才能算是第一供养?
  (八) 菩萨和摩诃萨,有什么分别?
  【经文语译】 九、
  佛告诉无垢宝月王光菩萨说:我怜愍众生的缘故,作这样的说,说我背痛,意思是要诸有病的人知道:佛有像金刚石一般坚固的身体,尚且有背痛的时候,何况我们凡夫;而许多愚疑的人,执为实事,说佛有病。
  十、
  佛说:提婆达多是一位善知识,他要和我争胜,假装作我仇人,这样才会显出如来无量的功德。他教唆阿世王,使人放醉象,想踏杀如来,如来见象来时,即以法力调伏它们。那时候许多人,见象被调伏,生起奇特的观念,马上就生正信心,归依三宝。 你们要知道:提婆达多是善知识,他故意装做我的仇人,而许多愚疑的人,执为实事。
  十一、
  若使法是由境界中生出来的,由萌动的心意中生出来的。由意识分别所生出来的,由于固执取著所生出来的,由六根四大中,所生出来的,住于五蕴之中,有为之中,生灭之中,这一切都叫做识。若是内心寂静,没有固执取著,没有攀经,不去了别它,不去分别它,不住于境界,或有无二边,合于不生不灭者,这一切都叫做智。
  十二、
  什么是圣人的财产呢?就是信心、戒律、闻法、惭愧心、施舍的行为、智慧,这些都是圣财;有许多众生,他们不能获得这种种,所以名为极其贫穷。什么是菩萨的圣财呢?那就是大乘经教里面,所记载著的,种种不同的法门。
  十三、
  欢喜出家的人,能够得到十种功德:第一是:不染著于世间的许多嗜欲。第二是:欢喜住在清静空闲之处。第三是:行佛所行的事。第四是:离开凡夫的行为。第五是:心不著于妻子财产。第六是:离开三恶道的因由。第七是修善法的趣向。第八是:前多生所种的善根,全都生效;不会损减。第九是:常被诸天人所赞叹羡慕。第十是:一切鬼神,都会恭敬看守保护。
  十四、
  文殊师利菩萨,以后应当成佛,号为普见如来,世界名随愿积集清净圆满,国土庄严,国内的菩萨,假如欢喜看见金,马上就看见金,假如欢喜看见许多的珍宝,也就可以随心而见,各人随各人的意思,尽现其所欲见的境界,并不至互相妨碍。设若有人,称念百千亿诸佛的名号,假如另有一人,称念文殊师利菩萨的名号,他所得的福报,多于前一人,何况称念著普见佛的名号,那福德更多了。
  十五、
  佛告诉富楼那说:许多弟子,只晓得如来在此处说法,其实我也在十方,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常做佛事,并没有休息,也在十方世界,同样地说法。
  十六、
  若使把很有名的花、很好的香、绸缎绣的幡和盖、珠玉串的璎珞、衣服、音乐、用于赞叹供养如来,这样不能算是第一的供养;若使有人,在听到了佛经佛法之后,受持其义理,读诵其字句,照经中所说的法则而实行,这样才算是第一的供养。
  十七、
  若使有一菩萨,把一大千世界这么多的香、花、灯、烛、供养如来。若有另外一个菩萨,净其心念,持戒不犯,在师尊的场所,受持读诵一个四句偈,净其心念而修行, 乃至仅仅只走了七步之近,然而他的功德,尚且胜过前一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若使有一菩萨,把一大千世界这么多的花香末香,经过百千年,白天三时,黑夜三时,都在供养著如来;若有另外一个菩萨,舍弃了热闹的地方,深怕三界轮回的烦恼,因为利益众生的缘故,发心趋向闲静之处,只要举足走了七步之近,他的功德,尚且胜过前一个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
  十八、
  修觉道,而心不住著于任何法上,这叫做菩萨;已经修完许多的功果,圆满了极大的智慧,这才算是摩诃萨。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吾人的世界,属于欲界范围,故自人类,至于鸟兽虫鱼,皆有色欲,此系众生业重所致。色欲之心,为欲界

评论2014-12-2169623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佛弟子欲求寂静无为之道,当离愦闹 (1),独居闲处。或在山林,阿兰若 (2) 处;或修头陀行 (3),夜于

评论2014-12-2141975

第三课、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1)  盖闻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虮 (2) 蛩犹知避死,将雨而

评论2014-12-2158369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1.有人以为:淫欲是身体上构造如是,也可以说为需要,也是人及一切动物的来源,若断淫则人畜皆灭

评论2014-12-2141148

第四课、转轮圣王
  第四课 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其福报劣于欲界诸天,而胜于北俱卢洲,鉴果知因,可以想像出:彼乃于过去

评论2014-12-2173679

第五课、三苦八苦
  第五课 三苦八苦  三界无安,众苦充满,不独我们的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国土,除佛国外,也都是同样的情形。此土有情,以苦

评论2014-12-2131751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1.时间的演进,促使世界局面,发生变化,这一事是不可思议的。万法无时不在生灭的途径上,新陈代

评论2014-12-2129594

第七课、经咒忏赞颂偈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经  书之称为经者,不限于佛教,古之五经 (1)、六经 (2)、十三经 (3)、道德经 (4)、山海经 (5)、茶

评论2014-12-211200

第八课、读经录要(一)杂阿含经(1)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杂阿含经(1)  一、在家之人,修于四法,能令后世安乐:一者,信俱足。于正法建立信本,生敬心,非余可

评论2014-12-21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