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2014-12-22907940

  第十课 佛教与会议
  孙中山先生在《民权初步》中,对会议的定义为:「凡研究事理而为之解决,一人谓之独思,二人谓之对话,三人以上而循有一定规则者,则谓之会议。」简单的说,会议就是三人以上,循一定的规则,研究事理,做有效的沟通,达成协议,解决问题,以收集思广义,群策群力之效。
  这种注重条理、程序、制度的会议方式,早在佛陀时代就已经实行了。根据《中阿含经》记载,佛陀指示一个国家富强康乐的条件之一就是「数相集会,讲议正事」,可见佛陀对会议的重视。不但如此,佛陀还为僧团制定会议的程序、制度,僧伽会议可以说就是今日民主会议的鼻祖,其形式可略分为以下四类:
  一、布萨:僧团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仪式,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戒,凡在一定区域内居住的僧众,都有义务参加布萨会议。若因病或其它重要事故不能出席会议,必须事先如法请假,并委托同住的比丘向大众表示,自己对布萨大会所举行的一切僧事决议,无条件赞同。比丘在这半个月里有违法的行为,于大众面前告白忏悔后,僧团中不得再私自议论是非。
  二、羯磨:僧团用于授戒、说戒、忏悔、结界及各种僧事处理的会议法。分为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三种。僧团的羯磨犹如现代议会的三读,发挥高度的民主精神,以大众的意见和力量圆满解决僧团里的各种事情,成就大众过六和敬的生活。
  三、灭诤:僧团中为解决争议事件,佛陀在戒律中制定七灭诤法,即:现前毗尼、忆念毗尼、不痴毗尼、自言毗尼、觅罪相毗尼、多人觅罪相毗尼、如草覆地毗尼,以公正、平和的原则处理大小诤事,不但保障个人的权益,且情、理、法兼顾,使僧团得到清净和乐。
  四、说法:佛陀成道后,住世说法四十九年,从佛教经典的记载可知,佛教的传播非常注重集体创作。例如佛陀说法时,有时以反问弟子的方式,为听众晓以大义;有时透过当机众发问,应机解惑;也有闻法者现身证道,提供见解看法。因此,佛教的说法会场俨如学术研讨会,透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增长智慧,而佛陀就是一位最善于掌握会场气氛及与会者心念根器的主持人。
  此外,佛经本身就是非常完整的会议记录,一般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又有所谓的「六成就」,与现代会议记录的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陀入灭后,僧团遵循佛陀所制定的会议法,并配合时代演进的需求,渐渐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别的会议。不但对内召开僧团会议,达成僧事共识,并且举行僧俗会议,四众弟子皆得参于。以下略举四类:
  一、结集:佛陀入灭后,佛弟子为了让正法久住,先后召开四次的经典结集会议,经过大众共同审核通过,佛教经典得以完整而有系统的流传后世。由此可见,即使佛陀不再住世,佛教的会议仍然是采取大众决议的原则进行。
  二、传戒:指传授戒法予出家僧尼或在家居士的仪式(会议)。授戒程序依次为讲戒、演礼、请戒、忏摩、正授等。正授时,羯磨和尚开导受持戒法的意义,并行三番羯磨,一一问以「尽形寿能持否」,受戒者答「依教奉行」,始为证盟受戒。由此可见传戒的过程十分严谨慎重,乃至佛教对重大决议的审慎态度。
  三、辩经:佛教徒远自印度时代,就经常以辩论会议的形式提出论题,接受他人的质询、驳斥,借以增进对教义的真确认知与思惟能力。此中显示,佛教徒相互切磋,追求真理的精神,诚乃所谓「真理愈辩愈明也」。
  四、译经:佛教从印度弘传世界各国,端赖经典的翻译流通。中国古代的译经事业,大都由朝廷护持,设置译经院,并设置种种职别。根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记载,译场所置的译官有译主、证文、书字梵学僧、笔受、缀文、润文、证义、参译、刊定等九职。通常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文法相异、重复语、夹注语、修饰语的增删等,都需要与会者互相讨论,达成共识,方能顺利进行翻译工作。译经会议的举行,充分发挥佛教各尽职能,集体创作的精神。
  随著时代潮流的演进,今日社会事事讲求公开、公正、公平。佛教在上承佛陀尊重民意的理念下,配合时代的需要,举办各种现代会议,或集合教界人士共同研讨佛教法义或布教方针。今后,佛教仍需透过各种会议的举行,而且不分种族、地域、宗派,大家本著尊重包容、欢喜融和的心,让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代表,经过不断的交流研讨,建立共识。如果大家都能抱持宽大、平等的心态,按照议事程序,开放交流,广泛讨论,许多棘手的问题必能圆融解决,增进全世界的和平安乐。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第一课、佛教与宇宙
  第一课 佛教与宇宙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佛教的「宇宙」包含四维上下,过现未来,同时含盖无量无数的有情

评论2014-12-2239265

第二课、佛教与命运
  第二课 佛教与命运  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事,莫过于自己;而自己的问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命运。对于命运的看法,有的人觉得

评论2014-12-2288127

第三课、佛教与神通
  第三课 佛教与神通  神通是修习禅定与智慧而得的一种超乎常识、体能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佛教言神通有六种:一、天眼通;二、

评论2014-12-2222074

第四课、佛教与法律
  第四课 佛教与法律  法谚云:「有社会,斯有法律。」法律是伴随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是人类用以规范行为的共同准则。在原始时

评论2014-12-2289996

第五课、佛教与哲学
  第五课 佛教与哲学  哲学是人类思惟的呈现,「哲学」在西方称为「爱智」之学,意谓对智慧真理的追求。佛教的教理也是体证真

评论2014-12-2285179

第六课、佛教与教育
  第六课 佛教与教育  教育是人类传递和开展文明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曾说:「教育,是人类共同的成长基础,教育

评论2014-12-2210923

第七课、佛教与管理
  第七课 佛教与管理  「管理学」是因应时代进步而产生的一门学问,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有组织、有系统的运作方式。一个企业团

评论2014-12-2216719

第八课、佛教与科学
  第八课 佛教与科学  科学原意为「知识」,是一门利用仪器与学理,专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学问。科学虽然与佛

评论2014-12-2269906

第九课、佛教与医学
  第九课 佛教与医学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缘起缘灭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众生的病苦,除了来自身体

评论2014-12-2212613

第十一课、佛教与观光
  第十一课 佛教与观光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到世间上来,除了要把握时间、争取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社会

评论2014-12-2297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