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第十三课、十善

2014-12-22564070

  第十三课 十善
  佛陀说了五戒,又说十善;十善是比五戒更进步而更完善的行为规律。
  十善是:一、不杀 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镇恚; 十、不邪见。
  前三种是属于身体的好行为,叫〈身三善业〉;不杀 生、不偷盗和不邪淫的内容,与五戒一样。
  中四种是属于口头的好行为,叫〈口四善业〉。
  说诚实话,不说谎话骗人,是〈不妄语 〉;不搬弄是非,破 坏别人的友好,是〈不两舌〉;不说粗暴话骂人,不说刻薄话讽刺人,是〈不恶口〉;不说好听而不实在的闲话 ,引诱别人生起不良的思想,是〈不绮语〉。
  这些身体与口头的外表行为,是由内心发动的;所以要澈底行善,必须进一步了解良善行为在内心的根源;十善的后三种;就 是要阐明我们心意中良善行为的各别动机,叫〈意三善业〉。
  一般人的心里,总是欲望无穷,希望一切尽归于我,这是〈贪欲〉;能够控制住这种不良心理的生起,就 叫〈不贪欲〉。对别人的行 事,觉得不如我意,不肯予以原谅,而要怨他恨他,这是〈镇恚〉;能够把它折伏了,而改以仁慈宽恕对待 人,就叫〈不镇恚〉。还有一种错误的思想,自以为是,应该信的不要信,不该信的反而要信,这是〈邪见〉;如能辨别是非,明白因果,通达事理,思想就不会错误了,这叫〈不邪见〉。
  我们如能常用这些善的心理,来发动身体与口头良好的行为;再由良好的行为,来充实善的心理;这样,做到内心与外表完全一致,即是人格的最高完成,达到我们学佛的真正目的了。
  问答
  1。何谓十善?
  2。十善中那几种是属于〈身口意〉善业?
  3。什么是〈不妄语〉和〈不两舌〉?
  4。什么是〈不恶口〉和〈不绮语〉?
  5。〈贪和镇〉是怎样的?
  6。‘痴’是一种怎样的思想?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第一课、太子诞生
  第一课 太子诞生  二千六百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城邦,名叫迦毗罗卫国,统法者净饭王,英明仁慈。王后摩耶夫人,

评论2014-12-2221482

第二课、青少年时代
  第二课 青少年时代  太子七岁时,净饭王便请了许多名师进宫来教太子语文、工艺、医药、论理和宗教等各种学问。聪明的太子到

评论2014-12-2259966

第三课、出家
  第三课 出家  悉达多虽然是个王子,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很不满意。他常想:“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难道他

评论2014-12-2278771

第四课、修道
  第四课 修道  当净饭王看见车匿回来,悲痛万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太子回来。但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坚决,对来追的大臣说 :

评论2014-12-2250877

第五课、太子成道
  第五课 太子成道  太子自己一个人,渡过尼连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牧童苏谛耶在一棵菩提树下,用草铺了一个座位

评论2014-12-2226100

第六课、宏法利生的事业(一)
  第六课 宏法利生的事业(一)  佛陀成道后,便准备他应做的事情,他要以伟大的慈悲心和深邃的智慧,宣扬真理,帮助众生离苦得

评论2014-12-2249345

第七课、宏法利生的事业(二)
  第七课 宏法利生的事业(二)  须达多长者皈依佛陀,在乔萨罗国舍卫城建筑祗园精舍,供养佛陀。这寺院的规模比竹林精舍更宏大

评论2014-12-226415

第八课、佛陀进入涅槃
  第八课 佛陀进入涅槃  佛陀自从成道后,就席不暇暧地四处弘扬正法,足迹踏遍恒河两岸。直到八十岁那年,从摩竭陀国到毗舍离

评论2014-12-225911

第九课、皈依三宝
  第九课 皈依三宝  佛是先知先觉,开创佛教的〈教主〉;佛所觉悟而说出来的真理——法,是佛教的〈教义〉;僧是专为继承佛陀

评论2014-12-2235690

第十课、学佛与做人
  第十课 学佛与做人  〈信佛〉,应该叫做〈学佛〉。这是说 :我们对释迦佛,不但是信仰崇拜 ,而且要以他为模范,跟着去学习

评论2014-12-225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