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和指鬘外道
佛陀和指鬘外道 嗜血的邪教 佛陀在世时,舍卫城北的深山里有一个人名叫阿含萨,由于受人愚弄,以为只要在七天之内杀满
评论2014-12-22108326
破邪显正的三论宗学说
破邪显正的三论宗学说 三论立宗 印度发展 三论宗乃中国佛教的宗派,由隋吉藏所创立。此宗由于继承印度中观派的思想
评论2014-12-2299503
佛陀的行化与涅槃
佛陀的行化与涅槃 化度众生 初转*轮 释迦牟尼成道后,决意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教化众生,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 他
评论2014-12-2298746
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 因缘的意义 一个人绝不可能独自生存,多多少少总要和别人共处,人和人之间,有着种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大家分
评论2014-12-2297556
《唯识三十颂》选
《唯识三十颂》选 【题义】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菩萨晚年的著作, 其撰论的目的在于「破执显理」, 彰明唯识中道的思
评论2014-12-2297366
大乘玄论二谛义选
大乘玄论二谛义选 【题 义】 『大乘』是相对于小乘而设立的称谓。在印度,大乘思想是指般若、中观唯识和如来藏等思想。
评论2014-12-2297244
受持五戒
受持五戒 受戒的目的 一个公民,应该遵守本国的法律;皈依三宝后,便应该受持五戒。 受持五戒的用意是约束自己的行
评论2014-12-2296442
四摄
四摄 利他的方法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菩萨的一切言行,没有不以慈悲为出点。 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是休戚
评论2014-12-2295728
高僧事略
高僧事略 一、虚云老和尚 幼年喜佛 虚云老和尚〈一八四零年—一九五九年〉,俗名萧古岩,湖南湘乡人。 他出身官
评论2014-12-2292605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因缘」的意义 佛陀在菩萨提树下成道,所觉悟内容就是「因缘法」。他发现所有事物和人生的现象,都离不开因
评论2014-12-2290282
佛陀之前的印度
佛陀之前的印度 甲、印度土著的古文明 地理环境 所在位置 印度古称天竺,位于亚洲大陆的南端,形成一个突出于印
评论2014-12-2288010
世间的因果
世间的因果 佛说四圣谛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 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他所证悟的苦、集、灭、道
评论2014-12-2285422
三藏经典的结集
三藏经典的结集 发展概况 资料难得 研究佛学,除了听闻正法、阅读经典之外,还要分析思考,这两者是必须相辅相成不
评论2014-12-2284871
遗教的结集
遗教的结集 结集的原因 佛在世时,所说的教法,并没有文字纪录。佛灭度后,佛弟子恐怕遗教散失,所以建议召开僧众大会
评论2014-12-2280992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
释迦牟尼佛生平事略 佛陀降生及出家 佛陀的家世 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条恒河的支流,名罗泊提河。古印度时在河
评论2014-12-2279618
中国佛教历代概况
中国佛教历代概况 魏晋概况 方等般若 三国时代从西域或印度来的僧人,所翻译的经典以小乘较多,而大乘经典亦已间有
评论2014-12-2277412
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 学佛的初阶 学佛的人,进入佛教的初步阶段,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叫做三皈依。 一个人若不受三皈依,虽
评论2014-12-2276086
大乘和小乘
大乘和小乘 上座、大众部的分裂 佛陀在世时,僧伽有严密的组织和戒律,僧众遇有疑问或者发生争论,都可以请示佛陀,所
评论2014-12-2272346
以心传心的禅宗
以心传心的禅宗 宗名由来 禅的意义 『禅』源出于梵语『禅那』一词,亦有以音义合译之为『禅定』。意译为『思维修』
评论2014-12-2272111
佛陀时代的印度
佛陀时代的印度 政治制度 急剧发展 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印度社会,是从西北逐渐向东发展的。初时在印度河、阎牟那河和
评论2014-12-226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