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故事首页 频道列表

第六十九、复杂的业报

2014-12-30438770

  第六十九、复杂的业报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而尊者三弥提,那时也在舍卫城附近,住在一处僻静的林间小屋中。
  这天午后,有一位名叫「普达梨弗」的出家外道,正好走到尊者三弥提的住所,就进屋去参访他,向他提了个问题:
  「三弥提道友!我曾当面听沙门瞿昙告诉我说:
  『肢体和言语所造的业,那是不实在的,只有意念所造的业,才是真实的。又,有一种禅定,当进入那种禅定时,会完全无感觉。』」
  「普达梨弗道友!世尊不曾这样说,你不要这样诽谤世尊,诽谤世尊是一件不好的事。道友!世尊一再教导我们:
  『如果故意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业报是一定有的,若不是在当世,就是在以后的来世。但如果不是故意的,那就不必然会有业报了。』
  至于禅定,确实有一种禅定,当进入时,会完全无感觉。」
  普达梨弗外道不同意尊者三弥提对业报的说法,再三地与尊者三弥提争辩,尊者三弥提也再三地重申他的看法。最后,普达梨弗外道问:
  「三弥提道友!如果故意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会受什么种业报?」
  「普达梨弗道友!如果故意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必定会受苦报。」
  「三弥提道友!你随沙门瞿昙出家多久了?」
  「不久,才三年而已。」
  普达梨弗外道心想,才出家三年的年少比丘,就能坚定地为他的老师辩护,更不用说是长老比丘了。虽然他对尊者三弥提的回答,很不满意,但一时也提不出什么有力的反驳,就掉头走了。
  他们两人的对话,被坐在不远处的尊者大周那听得一清二楚。于是,尊者大周那就将所听到的告诉了尊者阿难。尊者阿难认为此事应当去禀报佛陀,就带着尊者大周那去见佛陀。
  佛陀了解了来龙去脉后,告诉尊者阿难说:
  「阿难!我不记得见过普达梨弗这位外道出家人,怎么会对他说那些话呢!又,看那三弥提比丘,愚痴而不明究理,普达梨弗所问的问题不明确,涵盖了好几种情形,他不分开来回答,却只以一种答案来回答。」
  「世尊!三弥提比丘也许是依『诸受是苦』的道理来回答的,这有什么错呢?」尊者阿难为尊者三弥提辩护道。
  「看!阿难,连你也不明究理!三弥提比丘应当回答说:如果故意造乐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必定会受乐报;如果故意造苦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必定会受苦报;如果故意造不苦不乐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必定会受不苦不乐报。
  阿难!如果三弥提能这样回答,普达梨弗一定被他折服。
  阿难!如果你们能听如来广泛而深入地解说业报,一定能更加清楚而获得法喜。」
  「世尊!现在说正是时候,我们一定会好好记住,好好遵行。」
  「阿难!有人不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但死后却生在善报的天上。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这种情形,就坚定地下了没有恶行、恶业报的结论,并且执着这才是唯一的真理,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恶者死后生天,但却不同意所有行恶者死后都生天的结论。因为如来知道,为恶但死后生天的人,或因恶报已在当生受完,或因现生所造恶业延后受报,或因前生强大的善报尚未耗尽,或因死时起了与正见相应之善念的缘故。
  有人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但死后却生在恶报的地狱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这种情形,就坚定地下了没有善行、善业报的结论,并且执着这才是唯一的真理,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善者死后生于地狱,但却不同意所有行善者死后都生地狱的结论。因为如来知道,为善但死后生地狱的人,或因善报已在当生受完,或因现生的善业延后受报,或因前生强大的恶业尚未报尽,或因死时起了与邪见相应之恶念的缘故。
  有人不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死后生恶报的地狱。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这种情形,认为确实有恶行、恶业报,这是我能同意的,但执着这才是唯一的真理,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恶死后会往生地狱,但却不同意所有行恶者死后就往生地狱的结论。因为如来知道,为恶死后往生地狱的人,或因当生的恶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报尽的恶业往生,或因死时起了与邪见相应之恶念而往生的缘故。
  有人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死后生在善报的天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这种情形,认为确实有善行、善业报,这是我能同意的,但执着这才是唯一的真理,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善死后会生天,但却不同意行善者死后都生天的结论。因为如来知道,为善死后生天的人,或因当生的善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报尽的善业往生,或因死时起了与正见相应之善念而往生的缘故。
  所以,阿难!业报有四种情况:或有看似已报应,实际上却还未报应的造业;或有看似无报应,但实际上却已报应的造业;或有看似无报应,实际上也还未报应的造业;或有看似已报应,实际上也已报应的造业,这就像有些果实还未成熟,但外表看起来却像已经成熟了的模样;有的已经成熟了,但外表看起来却还像尚未成熟的模样;有的尚未成熟,外表看起来也还没成熟的模样;有的已经成熟了,外表看起来也已成熟了的模样。」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七一分别大业经》、《中部第一三六大业分别经》。
  二、今日,业力的观念说来是蛮普遍的,但却多沦于神秘与浑沌,即使有神通能力的修行者,也不一定有足够的神通力看得清楚,看得完整,更何况是一般人呢!业报的大原则,虽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实际上的作用与展现,通常是错综复杂、动态变化,不是单纯一对一反应,也不一定能立即因缘具足而反应展现的,所以,实际上很难只用做什么事,就得什么报,那样简单的、僵硬的方式解说,否则或未得其利,先蒙其弊,成为迷信的附和者。修学正见增上的佛弟子,应当把握缘起理则,从经典中多方理解,再从日常生活中修学体证。
  三、「一向问要一向答,分别问要分别答」,这应当是印度当时的问答与论辩原则吧。
  四、故事最后的果实成熟比喻,《中部第一三六大业分别经》无。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第一、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第一、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

评论2014-12-3036803

第二、佛陀的修学历程
  第二、佛陀的修学历程  一、出家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

评论2014-12-3039985

第三、佛陀的初转*轮
  第三、佛陀的初转*轮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当我在菩提树下

评论2014-12-3050911

第四、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第四、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

评论2014-12-3094823

第五、能成就无量福道的教诫教化
  第五、能成就无量福道的教诫教化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

评论2014-12-3027808

第六、如何知道圣者
  第六、如何知道圣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

评论2014-12-3031738

第七、圣者的恬静淡泊性格
  第七、圣者的恬静淡泊性格  佛陀晚年,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僧众,跟随着佛陀修学。  有一次,大约有僧众二千五百人跟随着佛

评论2014-12-3041570

第八、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第八、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

评论2014-12-3050291

第九、久离恐怖的佛陀
  第九、久离恐怖的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游化,住在摩鸠罗山。那时,佛陀身边的侍者还不是尊者阿难,而是尊者那伽波

评论2014-12-3078300

第十、不闻雷声的赞叹
  第十、不闻雷声的赞叹  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

评论2014-12-305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