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故事首页 频道列表

怀海禅师

2014-12-25931010

  怀海禅师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参马祖受尽磨练,最后一次为马祖振威一喝,直得
  三日耳聋;后举似黄檗希运禅师,使希运不觉吐舌。师见状,肃然说道:
  「你以后莫承嗣马祖去么?」
  希运回说道:
  「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然不识马祖,若嗣马祖,以后丧我儿孙。」
  海禅师闻言,极为赞许地说: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汝甚有超师之见。」
  时下多少人,总认为博士门下出博士,偶然得悉芋人些微过错,即认定芋人不能为师!从不深究「为甚么会如?是否别有原因?」这就是智愚者的差
  别处,也就是所谓的识得「大机大用」是智者,「吹毛求疵」是愚人。
  譬如下面一个例子。
  有一天,马祖寄三瓮酱至,海禅师召集大众上堂,展开书信,手拿拄杖指着瓮子说:「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
  大众无语,海禅师便用拄杖把瓮子打破了,默默地回归方丈室。
  「为甚么?」
  「有原因吗?」
  这是禅中最平常的「机用」,会取了,许他二十棒,迷惘时,当面错过;待你以后于通床大铺上谪定了,只不过是一丝牙慧,在祖禅的境界中毫无交
  涉。但是,如果穷研极究的话,在哲学的领域中,仍然是有它的珍贵价值的。
  究竟海禅师打破瓮子,宁愿损失三瓮师长所赐的好酱,他是为了甚么?有甚么原因呢?很明显,马祖赠酱,是为大众色身,当然也就是为照顾法身而如是;所以海禅师展书问话,以拄杖指瓮子而暗示不得造次语。
  所谓「道得即不打破」,如果大众中当时有人「申谢」一句,则三瓮好酱,可得「普同供养!」以达「禅悦为食」的真正目的。
  这就是「平常心即是道」的大机大用!像下面一个例子,也是有着同样机用的含义,兹举如后,以察究竟。
  有一位出家人,闻听到鼓声而举起手中的锄头,发出哈哈的大笑来;当时海禅师见了,朗声赞叹道:「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海禅师回返方丈室之后,召唤其僧问道:
  「刚才你见到了甚么道理会那样高兴?」
  其闻,言坦然回说道:
  「刚才是肚子饿了,听到鼓声知道可以吃饭啦!」
  海禅师听了,满意地发出了笑声。
  圜悟勤禅师对此事曾作这样的评论说:
  「这僧洪音大振,直得一千五百人大善知识眼目定动,及乎勘证将来,却打个背翻筋斗,若不是沩山,争见汗马功高;后来道有此一僧,只得一半,道无此僧一个,只得一半。今日皮声,钟声,鱼声,鼓声齐振,或有个拍手呵呵大笑,直向伊道:观世音菩萨来也!」
  这样的评论,敢说是不识甚么叫做「观音入理之门!」的真意。因为寺院击鼓吃饭的信号,怎地会不高兴得笑起来呢!
  这就是「平常心是道」的大机大用!也就是海禅师所赞许的:「此是观音入(正)理之门!」的道理。禅的本质是纯朴的,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玄妙」和「神秘」。禅的行为最忌乖巧,所谓「标新立异」的作法,那只是变态的疏狂,幼稚的疯懒,令会家嗤之以鼻的。
  以哲学家的眼光看,饿了有饭吃,流露出欢喜的表情,是属于自然的「情感反应」;以分析,演绎,归纳的三段论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体。
  海禅师对这方面,一贯是「顺乎自然」的好,如有「勉强」即成「乖张」;譬如他对入于圣贤位的看法,他认为:
  「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由此可见,六祖能大师的「何期自性。」的心地发明,已为他透彻无遗了;不过,尽管他个人的境界如何?而在「禅学」上他仍然有着指示后学的一些言论,代表他那慈悲的思想和心意识。
  有人问他「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他肃然地开示着法要说:
  「汝等先歇诸缘,休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
  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所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
  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又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这种问话,正是对人处事,修养心性的切要问题,也正是「人生哲学」中的一大课题;且看海禅师如何作答?他说:
  「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例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
  又说:
  「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净垢,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回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又说: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火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古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稍有相分,若于中广学佑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还归生死海里。」
  看完了海禅师的这些答话,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为人烈可强,求为事不可执着,为理不可偏计;也就是经上所说的:
  「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
  所以,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独自默然思惟,智慧冥朦,欲说无语;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叹然地说:
  「不可说!不可说!」
  因为,若说众生有佛性,是谤佛法僧,若说众生无佛性,也昃谤佛法僧。
  若言有佛性,名执着谤,若言无佛性,名虚妄谤。如云说佛性,有则增益谤,说佛性无,则损减谤。说佛性亦有亦无,则相违谤,说佛性非有非无,则戏论谤;始欲不说,众生无解脱之期,始欲说之,众生又随语生解,益少损多。所以佛陀说:「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向后返寻过去诸佛,皆说三乘法。」
  其实一切言教,只是治病,由于病的不同,以至用药也异;应病施药,才是「不可思议」的佛法,也正是对人处事,修心养性的无上至宝。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灵佑禅师
  灵佑禅师  沩山佑禅师福州长溪人,俗姓赵,十五岁出家,二十三岁参百丈大师,于一拨炉火而获悟涅槃妙心,得感菩提道果;那

评论2014-12-2596354

宗密大师
  宗密大师  圭峰宗密大师是困州西充何氏子,自幼聪颖过人,髻龄时代即通典;弱冠之时为赴科举,遇圆和尚即遽然落发,并受具

评论2014-12-258394

希运禅师
  希运禅师  闽中祖德,首推黄檗山的希运禅师。  运禅师一生中的言行功德,往往令人心悦诚服,尤其是一些意味深长的行为,

评论2014-12-2593065

惟俨禅师
  惟俨禅师  药山惟俨禅师十七岁出家,博通经论,严持戒律,未几,深感不足以了生脱死,于是往谒石头和尚;石头便举以疑难,

评论2014-12-2586977

慧忠国师
  慧忠国师  忠国师得法于曹溪,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多年不下山,无论是道德修持,都有很高的成就;后由肃宗礼迎千福寺

评论2014-12-254860

大随禅师
  大随禅师  师法号法真,少年即得悟解,后来遍参知识,常行苦炼,在沩山处青现得更是精勤;所以灵佑师对他非常器重。随禅师

评论2014-12-2548352

普愿禅师
  普愿禅师  禅师俗姓王,郑州新郑地方人氏,初依大慧禅师受业,三十岁具足大戒以后,先习相部,后研毗尼,旧章篇聚,都有心

评论2014-12-259335

雪峰禅师
  雪峰禅师  雪峰义存禅师世代奉佛,他于襁褓中即恶茹荤,十二岁出家,十七岁落发,对「正法眼藏」颇有心得;最初参于洞山良

评论2014-12-2527937

宣鉴禅师
  宣鉴禅师  德山棒!  在宗门中是最最锋利的一根「魔」棒,远胜护法伽蓝的金刚杵;为甚么要说是一根魔棒?且看他在一次小

评论2014-12-2527663

从谂禅师
  从谂禅师  赵州谂禅师在古德中发明心地,获得彻悟的要算最晚的一位,可能他是乘愿再来的人,故意示现修行之不易,得悟之艰

评论2014-12-25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