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综合 人气 评论 点赞
因果不虚,原来我们的冤亲债主是这样来的
每一位众生的一切冤亲债主(业力),都是自己累世久远劫以来的心境和行为衍生出来的。  1.盛怒结冤,言语伤人  谚语常说:暴怒

评论2015-12-212764

释迦牟尼佛主张不妄语的意义何在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曰妄语。除妄语口业外,亦有三种口业:1.两舌(梵语paisunya):挑拨离间,拨弄是非,张家长

评论2015-12-171768

十种逆境为道场
  原文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

评论2015-12-172764

宗教的层次
 佛有现在、过去、未来,以及此界、他方的不同,合称即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法的基本点包含著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的五戒

评论2015-12-172840

为何说出家人也不一定“六根清净”?
为何说出家人也不一定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对佛教有一点了解的人,应该都听说过这几个词。那什么

评论2015-12-171708

佛教的“色“与世俗的‘色’是一个概念吗
佛教的色与世俗的色是一个概念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佛教所说

评论2015-12-172757

供水的含义
供水的含义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

评论2015-12-161697

如何还受生债 为什么要还受生
人生旅途总有因果孽债。受生债在道经里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转世之前都要到地府曹官那里去借钱,培植自己的福慧资粮,因此每一个

评论2015-12-169581

三皈依、五戒
三皈依: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

评论2015-12-164145

佛说布施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妒人所崇敬。二、依

评论2015-12-162771

什么是法师
法师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并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法师的。法师(Dhammacariya),通达佛法并能

评论2015-12-162718

殿堂的法器
殿堂的法器大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经典浩瀚

评论2015-12-152776

阴德、阳德、功德、福德,您了解多少
阴德 阳德  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叫阳德,不被人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你,给你发个

评论2015-12-152742

释迦牟尼佛主张不邪淫的意义何在
  染情逸荡,污秽交媾,名不净行。正式夫妻可正淫,若非正式夫妻,与外人之男女行淫欲,是名邪淫(梵语kama-mithyaca)。对畜生不

评论2015-12-152730

听经、背经的方法
世人一天到晚在竞争奋斗,不外都是为了吃饭、穿衣、财物、住处与名利,为这五件事颠颠倒倒,从朝至暮也没有一个真正休息的时间,

评论2015-12-151638

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是怎么回事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

评论2015-12-151673

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是怎么回事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

评论2015-12-142693

何为六时吉祥
佛教知识:何为六时吉祥?六时: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

评论2015-12-142761

佛陀三滴眼泪为何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有一次,佛坐在树下为无数人说法。其中有人证得须陀洹果,有人证得斯陀含果,有人证得阿那含果,有人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人不计

评论2015-12-142725

释迦牟尼佛主张不偷盗的意义何在
  不与而取他物,暗中取得,名之为偷盗(梵语adattadana)。物物有主,非分之财,求之不得犯偷盗大丧良知,非义也,不能入佛道。

评论2015-12-142573

« 上一页 47/14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