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宗教法令
  第六课 宗教法令  宗教与政治自古以来即有其不可分离,相助相成的关连性,因为宗教没有离开国家,须受国家的法令限制,例如
评论2014-12-2238553
 
第七课、法器法物
  第七课 法器法物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
评论2014-12-227102
 
第八课、衣单僧物
  第八课 衣单僧物  古代丛林,僧众出外云游参访,必须具备衣单和戒牒才能到寺院挂单。因此,《敕修百丈清规》云:「将入丛林
评论2014-12-2281367
 
第九课、各种称谓
  第九课 各种称谓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著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
评论2014-12-2261979
 
第十课、学佛行仪
  第十课 学佛行仪  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规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业。因此,
评论2014-12-2219629
 
第十一课、丛林漫谈
  第十一课 丛林漫谈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
评论2014-12-2236862
 
第十二课、法事介绍
  第十二课 法事介绍  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的是自我忏悔的方式,如忏摩;有的是经大众附议通
评论2014-12-2253420
 
第十三课、婚丧喜庆
  第十三课 婚丧喜庆  寺院是传承佛法慧命的所在,是四众所共有,因此,寺院必须兼顾僧众与信众教化的工作。  过去佛教徒总
评论2014-12-2230760
 
第十四课、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
评论2014-12-2223243
 
第十五课、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
评论2014-12-2254587
 
第十六课、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
评论2014-12-2242765
 
第十七课、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
评论2014-12-2242162
 
第十八课、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
评论2014-12-22108489
 
第十九课、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
评论2014-12-2283579
 
第二十课、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
评论2014-12-2254152
 
第一课、佛教的道德标准
  第一课 佛教的道德标准  道德是维系国家纲纪令之不乱者,有保护社会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中国古来制定的礼教,所谓「四维八
评论2014-12-2233679
 
第二课、佛教的伦理观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次序与默契,是依不同场合、身份而共遵的轨则。中国讲「伦理」最早见于《孟子
评论2014-12-2259444
 
第三课、般若的妙用
  第三课 般若的妙用  我们在世间上为人处事,都要讲求效能、功用。正如赚钱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赚钱不但能解决生活许多
评论2014-12-2248847
 
第四课、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第四课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
评论2014-12-2226025
 
第五课、佛教的战斗观
  第五课 佛教的战斗观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要生存于天地之间,「战斗精神」无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内外众魔军,得
评论2014-12-22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