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2015-01-07 浏览次数:2761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二○一一年修订版)
—道源长老民国七十四年二月讲于台北净宗莲社—
施旺坤 成文
悬谈
今天要讲的这部经,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未讲这部经之前,先说要讲这部经的因缘。佛教是世界宗教的一种,世界上其他的宗教苦于经典太少,佛教则苦于经典太多,翻译到中国来的经典,在宋朝最初结集藏经的时候,有五千零四十八卷,后来翻译越来越多,注解越来越多,现在有两万多卷,初学的人简直无从下手。听经呢?听这一位法师讲这一部经,说的是这个道理;听那一位法师讲那一部经,又说一种道理。比方听《阿弥陀经》,说一切皆有,西方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听《金刚经》,说一切皆空,我也空,法也空,空也空。初学的人,看经无从下手,不知从哪里看起,听经也听不出纲要来。
开办本莲社,是为宏扬净土法门,领导大家念阿弥陀佛,所以定名为「净宗莲社」。净宗莲社就是净土宗莲社,时光飞快,开光之后已经过了两年。开光以后先讲《普门品》,去年讲《阿弥陀经》,又讲《地藏经》。为什么先讲这三部经呢?因为现在的佛弟子跟观音菩萨特别有缘,大家都喜欢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所以先讲《普门品》,使大家了解念观音菩萨的意义,念观音菩萨的功德。除了跟观音菩萨有缘,就是跟阿弥陀佛有缘,于是又讲《阿弥陀经》,讲念阿弥陀佛的道理。再者,就是跟地藏菩萨有缘,所以再讲《地藏经》,让大家了解地藏菩萨的功德。佛说法是应机说法,我们说法也是应大家的机,所以讲这三部经。
诸位要是这三部经都听过,那很好,但是恐怕三部经连贯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讲《普门品》,要大家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讲《阿弥陀经》,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讲《地藏经》,要念地藏菩萨的圣号,好像这三部经彼此没有连贯,这就是佛教的经典太多,每一部经说一种道理,初学的人连贯不起来。每一个星期六,本莲社有念佛会,大家都来一起念佛,在念佛中间,道源给大家讲开示,我感觉大家对佛法的纲要不太了解,所以我去年就讲全部佛法的纲要给大家听,佛说法是应众生的机说法,但是他说法有一个纲要,就是全部佛法为五乘法、一乘法。
五乘法分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法,就是受三皈五戒,保持人身不失,来生来世,决定转为人。天乘法,受三皈五戒,再加上十种善法,来生来世,决定生天。人乘法、天乘法,是释迦牟尼佛方便中的方便,因为要度众生出三界、了生死,众生不容易接受,先把众生度出三恶道,所以要说人乘法、天乘法。释迦牟尼佛出世,为度众生成佛,成佛的法门是什么呢?菩萨法。但是众生对大乘菩萨法不容易接受,释迦佛又开方便,开二乘法门,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声闻乘说四谛法,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这二乘法,合起来就是小乘法,把众生先度出三界,再教他学大乘法。所以对大乘法来说,声闻、缘觉乘都叫小乘,这就是方便,等到众生能够接受,再说大乘法。大乘法与小乘法有何不同呢?出发点不同,也就是发心不同。学小乘法,要自己了生死,不发心度众生,所以叫小乘。大乘法,发心以度众生为第一,为度众生而来学佛,够得上学大乘法,佛就跟他说菩萨乘。菩萨乘是五乘法中权巧方便的大乘,上面还有一乘法,释迦佛最初说的《华严经》,最后说的《法华经》,都属于一乘法门,才是真实的大乘法。学了五乘法,乃至一乘法的道理,听懂了要修,要了生死,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今生有因缘闻到佛法,发心修行,来生来世是不是还能接触到佛法?这就起了恐惧,害怕来生来世不能继续修行。于是佛再开一个殊胜方便法门,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刚才讲的人乘、天乘,是方便中的方便,声闻乘、缘觉乘是方便,菩萨乘还是方便。净土法门,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最特殊、最超胜、最方便的法门。
我们懂得佛法的纲要,可以把过去讲的三部经连贯起来,讲《阿弥陀经》,是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劫的生死一旦了脱,证到无生法忍,回入娑婆世界,再来度一切众生,这是《阿弥陀经》的要义。《普门品》是教我们念观音菩萨,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上首是观音菩萨,他也是接引众生生西方,但是《普门品》上怎么没有说生西方呢?因为娑婆世界是个苦恼世界,多灾多难,灾难现前,念阿弥陀佛念不来,念观音菩萨的功德偏于救苦救难。你把苦难解脱了,再念佛求生西方,不就连贯在一起?《地藏经》教我们供养地藏菩萨,礼拜地藏菩萨,持念地藏菩萨的圣号,没有要我们求生西方,但是释迦牟尼佛说《地藏经》,并不希望我们生天,因为天上的福报不长久,《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你懂得这句话的要义,你就了解业力甚大。业力甚大我们要消业,住在娑婆世界,业不容易消;生到天上享天福,业更不容易消;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业力自然消,《地藏经》不就跟《阿弥陀经》连贯起来了吗?
去年每个星期六,念佛中间讲开示,讲佛法纲要,但是大家恐怕不容易记得。今年我选择讲《八大人觉经》,因为这部经是大乘菩萨道的纲要。我们学大乘法,修菩萨道,依着《八大人觉经》去修,决定不会走错路。菩萨乘是大乘法,大能摄小,小不能摄大,大乘法含有小乘法,小乘法不含大乘法。你听了《八大人觉经》,不但了解菩萨乘的纲要,连声闻乘、缘觉乘的纲要也都能了解,就是三乘法你都了解。过去的大祖师们,感觉到佛经太多,初学的人不容易学到佛法,于是选出《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遗教经》,三部最简单、最重要的经典,合成一本,叫《佛遗教三经合订本》。我们这次先讲《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发心听圆满。将来再讲《四十二章经》、《遗教经》,把遗教三经讲完,使大家能得到佛法的要义。
《八大人觉经》的注解很多,最好的是续法大师作的《佛说八大人觉经疏》,大家有空可以参阅。
以上说明讲《八大人觉经》的因缘,下面开始讲解经文。
佛说八大人觉经
这部经的题目,叫《佛说八大人觉经》,先讲「佛说」两个字,「佛」指本师释迦牟尼佛,梵语叫做「佛陀」,翻成中国话叫做「觉者」,为什么不翻成觉者,而保存梵语呢?这叫含多义不翻。译经有规矩,含的意义太多,跟中国的名词不合,不能翻译。中国的觉者,是指觉悟的人,但是梵语佛陀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含有多义,那就不能翻,要保存它的梵音,所以翻成佛陀。因为过去的祖师知道中国人的根性,说话爱简略,所以略掉「陀」字,简单翻成「佛」。梵语佛陀含有三觉的意思,依着《大乘起信论》,三觉是:本觉、始觉、究竟觉。
一、本觉:就是人人本具的觉性,也叫佛性,也叫实相,也叫一真法界。本觉者,本来觉,人人都有本觉,本觉是个真理之体。人人都有觉性,我们现在是众生迷而不觉,什么时候迷的呢?佛经上说是无明迷的。那么什么时候有无明呢?无始,推不出原始来,叫做无始无明,没有个头。为什么没有个头呢?因为我们是凡夫众生,从我们当众生,就有无明,假如没有无明,我们不会当众生,所以在众生的地位上,找不出原始来。那么既然是因为有无明才当众生,怎么知道我们有本觉呢?因为我们在当众生的时候,有个求真理的觉性,要是没有本觉,永远当众生,不会成佛,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本来的觉性,叫做本觉。
《大乘起信论》上说一个譬喻,叫带矿之金,黄金是在金矿里面,经过化炼才成纯金,在没有化炼之前带着矿石,就是带着无明的本觉。虽然不是纯金,你不能说它不是金,它要不是金,化炼不出金子来。能化炼纯金出来,因为在矿石里面已经有金子了。所以我们的本觉,虽然在无明里含藏着,不能说没有本觉,没有本觉永远不会觉悟。本觉譬喻榨油的油性,我们想榨出油来,必须找有油性的东西,比如芝麻、黄豆、花生,一榨就榨出油来。因为它有油性,在没有榨之前,它不叫做油,只叫油性。等于在无明里面含藏的觉性,但是它决定有觉性。因为我们听到佛法以后能够觉悟,要是没有觉性,等于没有油性的东西,怎么榨也榨不出油来。我们能觉悟佛理,证明我们有本觉,但是有个疑问,既然我们本来有觉性,为什么不早觉悟,到现在还迷而不觉呢?这就是一切法从因缘生,本觉只是觉悟的因,没有遇到缘,不会觉悟。
二、始觉:内有本觉之因,外遇师教之缘,因缘和合起来,才生始觉智。外遇师教之缘,师是善知识,教是佛的经教。你遇到善知识讲佛经,得到觉悟的外缘,内有本觉的因,忽然间觉悟,始觉智生出来了。就是过去没有觉,今天开始觉叫始觉。懂得因缘生出来的始觉智,还要了解始觉的智慧,是由本觉理体生出来的,不是从外缘生,是自己本具的。我们本来有觉性,为什么当众生呢?因为有无明,所以想成佛,必须断除无明,就得用功修行,大乘修行由浅至深,有五十二个位子。
三、究竟觉:大乘五十二个位子,前面五十一个是菩萨的因位。第一是十信位,今天听到佛经,明白了佛理,忽然间觉悟了,要断无明,了生死、成佛道,这就是开始觉悟,叫始觉。开始觉悟要修行,不是那么简单,你悟的是理,事实上还是一个凡夫,要想成佛,还要脚踏实地修行。在十信位,对于自己有觉性生了信心,信心有十个位子,这十个位子虽然叫始觉,其实是「名字觉」,因为它进进退退,随境界转,所以名字叫觉,实际上还是不觉。
十信修圆满,进到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超过了凡夫,还不是圣人,所以叫贤人。三贤位的菩萨,还不是真实的觉,他看见本觉理体,仿佛隔云望月,看天上的月亮,还有一层云彩隔着,月亮的本体没有看见,只看见月亮的影子,这叫「相似觉」。
三贤位修圆满,进入十地位,十地位叫十圣地,由贤人成了圣人。圣人有十种,一分一分证得本觉理体,证得佛性,叫「分证觉」。初地菩萨,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法身就是本觉理体,虽然只证得一分,他是亲证到了,所以称为圣人。于是地地高,分分破无明,分分证法身。无明分成十二分,到了十地菩萨破了十分,十地上面,等觉菩萨再破一分,最后还有一分无明,还不能成佛,叫「等觉菩萨」。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都属于等觉菩萨,没有成佛,还有一分无明在。拿释迦佛作例证,他未成佛之前,也是等觉菩萨,等到把最后一分无明破掉,成正觉,叫「究竟觉」。
在我们凡夫位上,只有一个「本觉」。明白了佛理,始觉智生出来,算是一位菩萨。像我们现在是什么地位的菩萨呢?十信位的第一个位,初发信心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十一个位子的菩萨,都属于「始觉」,到了成佛,才叫「究竟觉」。
前面讲梵语「佛陀」,具有三觉的意思,就是本觉、始觉、究竟觉,完全在佛的位子上讲。本觉是理体,始觉是智慧,由本觉理体生出始觉智慧,由始觉智慧观照本觉理体,观照到成佛的时候,始本合一,始觉智慧与本觉理体合成一个,叫「究竟觉」,就是佛陀,这是讲佛陀的字义。这部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叫做「佛说」。
再解释「八大人觉」,「八」是指下面经文有八种事相。「大人」,是大乘的圣人:佛、菩萨。这八种事相完全是诸佛菩萨大乘圣人所觉悟的,所以叫「八大人觉」。「经」字,梵语叫「修多罗」,中国话翻为「契经」,契者合也,佛的经,上契合诸佛之理,下契合众生之机。无论哪一部经,都与诸佛之理相契合,都与众生的根机相契合,顺中国人的根性,简单翻成「经」字。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经题讲完,我们要注意:「八大人觉经」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一部经,是印度过去的大祖师们在大乘经典上,摘录八条出来。为什么冠上「佛说」呢?因为这八条没有一句不是佛说的。过去的大祖师们为什么摘录《八大人觉经》呢?因为佛经太多,为便利初学的人找到纲要,所以在浩瀚经典之中,摘录出八条大乘菩萨法的纲要。
以上把「经题」讲完,接着讲「人题」,就是翻译经典的人,这部经是后汉沙门安世高翻译的。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后汉」是朝代的名字,对着前汉,叫后汉。梵语「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翻成中国话叫「勤息」。勤是精勤,息是息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出家人出家要修行,怎么修呢?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精进不休息。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
「安世高译」,译《八大人觉经》的沙门有个别号,叫做「安世高」,他是安息国来的法师,就姓「安」。「世高」是他的法号,「译」是他翻译的。
安世高法师出家之前,是安息国的太子,他本来应该接国王之位,因为他善根深厚,发心出家,把国王之位让给他叔叔。他出家修行精进办道,断了烦恼,得了神通,观察到他弘法的因缘,是在中国,就到中国来弘法。他不仅通达梵文,也通达汉文,他翻译的经典一共有二十九种,一百七十六卷,《八大人觉经》是其中一种,经文虽然很短,但是当时流通得很广,佛弟子都喜欢念这部经。安世高法师是鸠摩罗什法师之前的大译经师,他对于梵文经典,抉择最要紧的才翻译,所以《八大人觉经》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
经题、人题都讲完了,现在开始讲经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凡是佛说的经,前面都有一段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与某某大众俱。」因为释迦牟尼佛告诉弟子:「你们要结集经藏的时候,要安上这一段经首。」所以佛说的经前面都有这一段经文,叫证信序,证明相信这一部经是佛说的。
这部《八大人觉经》是过去的大祖师摘录出来的,所以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序。晋朝道安法师发现佛说的经,有一定的章法,每一部经,无论经文长短,都分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前面六种成就的经文叫证信序,或称通序。证信序后面一段经文,叫做发起序,或称别序,把正宗分发起来。《八大人觉经》前面没有证信序,按文法上,这段经文可以作为发起序,由这段经文,把下面的正宗分发起来。
「为佛弟子」,学在师后曰「弟」,法从师生曰「子」。我们学佛法是学在师长后面,等于弟弟生在兄长后面一样;我们的佛法是从师父那里生出来,等于儿子从母亲那里生出来,所以对于师长自称「弟子」,是谦逊之词。《八大人觉经》属于大乘菩萨法,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出家菩萨,比丘、比丘尼;一种是在家菩萨,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都可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都可以做大乘弟子。
「常于昼夜」,「于」作「在」讲,白天叫「昼」,夜晚叫「夜」,在印度叫昼夜六时,现在是昼夜二十四小时。要注意「常」字,昼夜不息地念八大人觉,不是今天用功,明天不用功;也不是白天用功,夜晚不用功;不是在佛堂就用功,离开佛堂就不用功。要长远用功下去,每一个昼夜、每一个昼夜连续下去,不能懈怠放逸。
「至心诵念」,「至心」就是一心,一心不乱地诵,一心不乱地念。「至心」就是至诚心,没有妄想夹杂其间,没有一点虚伪,很恳切地诵念,才叫真实的用功。「诵念」,诵是口诵,念是心念。对着本叫读,背着本叫诵,要把《八大人觉经》背熟,一面口里诵经文,一面心里观想义理,随文作观。你口里诵《八大人觉经》,心里在打妄想,不叫用功。所以口在诵经,心在念经,念要从心不从口,心口才能如一。「至心诵念」是用最诚恳的道心,来背诵、观想《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八」是八种事相,就是下面的经文,第一觉悟、第二觉悟……乃至第八觉悟,这八种事相都是诸佛菩萨大乘圣人所觉悟的。
诵经文要把它背熟,要是经文太长,我们背不起来。我们每次讲经之前,要念一遍《心经》,因为《心经》属于般若部,佛弟子为求智慧,早晚课都要念《心经》。《心经》共有五种翻译,我们现在念的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作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记载他到印度取经,沿途遭遇很多灾难,都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就是念《心经》的感应。所以玄奘法师翻译了六百卷《大般若经》以后,又把《心经》重新翻译。唐朝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心经》上的道理,当时的佛弟子都能了解,所以大家念起来特别有兴趣。现在是末法时代,佛弟子对于佛教的道理知道得不多,《心经》上讲的道理不容易了解。你没有听法师讲过,经文看不懂,听法师讲过了以后,道理也不容易记在心里。
《八大人觉经》总共三百七十二字,比《心经》二百六十字,多一百多字,经文不算长,容易背诵,而且文字好了解,一面诵其文,一面念其义,容易随文作观,所以希望诸位能把《八大人觉经》背诵起来,天天诵念。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无论你是出家弟子、在家弟子,既然作为佛弟子,就要跟佛学佛法,学佛法要学八大人觉。学八大人觉要精进,不可以懈怠。
接着讲正宗分,先讲第一觉悟。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八大人觉经》是大乘菩萨法,前面讲过,大能摄小,小不能摄大,二乘人修这个法门,菩萨也修这个法门,所以这是三乘共修之法。第一觉悟里面,有八个事相应该觉悟,这八个事相都是破我执、破法执。二乘圣人声闻、缘觉,是专门破我执,他们不了解破法执,因为佛只对他们说破我执的法,没有跟他们说破法执的法。等于我们现在只上小学、中学的课程,没有上到大学的课程,只了解小学、中学的道理,不了解大学所教的道理,所以二乘合起来叫小乘。佛对于大乘菩萨弟子,不但教他们破我执,同时教他们破法执,但是大乘菩萨用功修行破这两种执,任运自然,先破我执,后破法执。
《华严经》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三叹奇哉:「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世尊成佛的时侯,他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太稀奇了,所以连着赞叹三句奇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功德、如来的相好,一切众生都具足,为什么没有成佛呢?「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虚妄的想象,不起执着,回光返照,一照就空了。但是众生要执着,把妄想当成是真实的,这样生了障碍,本来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不能证得。执着再分开,分一个我执、一个法执,里面执着有个我,外面执着有一切法,以为都是真实的,就起惑、造业、受苦,流转生死,无穷无尽。所以众生与佛本来平等,就是多了一个妄想执着。佛观察清楚,众生受苦是因为造业,造业是因为迷惑,迷惑就是烦恼执着,分成我执、法执。佛要度众生,就要教他破我执、法执,把两种执着破了,妄想空了,跟佛一样,平等平等,把一切众生都度成佛了,所以有八个事相要觉悟,都是破我执、破法执。
「第一觉悟」,明而不昧曰「觉」,知而不迷曰「悟」。我们众生是昏昧的,昏昧就无明,觉了就明而不昧。众生在迷,佛法不知道,世间法也不知道,一切都是昏迷的。要是悟了,知而不迷,一切法都知道,再不迷惑。下面说八个法应该觉悟。
第一、「世间无常」,「世间」现在说的时间,分成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久住曰「常」。我们众生在迷,把时间当成是常住之法,这里叫我们要觉悟,时间是「无常」之法。过去的时间,过去就没有了;现在的时间不常住,剎那就没有了;未来的时间,还没有到来。时间没有个体质叫我们看见,怎么能得到真实常住的时间呢?所以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的寿命活不到一百年,但是他却怀着如一千年的忧愁,这就是迷而不觉,所以要觉悟世间是无常的。
第二、「国土危脆」,「国土」现在叫做空间,就是世界。「危脆」,不安曰「危」,虚浮曰「脆」。十方世界都是虚浮不安定,危险很多。所以《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不安定,就像一个大房舍失火了,这是譬喻国土是危险、不坚实的,按现在说,你看种种灾难随时发生。十方世界我们把它缩小到小世界,小世界再把它缩小到地球。你以为地球是实在、坚固的吗?不是,它很脆弱,说坏就坏,说空就空。夏天的夜晚,我们看见流星在虚空里亮了一下,就是一颗星球爆炸了,碎片落到地球上叫陨石。证明星球并不结实,说爆炸就爆炸,所以你把国土观察清楚,要觉悟它不是安定的世界,灾难重重。
第三、「四大苦空」,执着有个我,执着身体执着得厉害,叫身见。执着身体这个邪见,把身体硬当成我,所以要先观察「四大」:地、水、火、风四大种,有内四大、外四大。我们的身体属于内四大,外面的山河大地,属于外四大。内四大,我们的身体有四种元素:坚、湿、暖、动。一、地大,坚相为义,我们的身体有骨头,是坚硬的,属于地大。二、水大,润湿为义,我们的身体有血液、水分,属于水大。第三、火大,暖触为义,身上有热气,属于火大。第四、风大,动摇为义,鼻子能呼吸,身体四肢能动,属于风大。身体是地、水、火、风组合起来的,分开来是四种元素,哪有我的本体呢?把身体的四种元素分开来,找不到个我,身体是假的,就把身体观空了。假的身体,你把它当成我不好吗?「苦空」,生、老、病、死,一切痛苦都在身体上,你有了身体就要受苦,结果一点代价也没有,白白地受苦,苦到死无所得,所以应该把它观空,不可以再执着身体是我。
第四、「五阴无我」,我们执着有个我,不单身体属于色法叫我,里面还有个心,心有四种作用: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叫五阴,就是《心经》上的「五蕴」,翻译的文字不一样,意思相同。蕴是积聚之义,是五种法积聚起来,成一个身体,成一个心。
「阴」者盖覆之义,我们人人都有本觉,显现不出来,因为被五阴盖覆住了。五阴,色阴,质碍为义,有体质会阻碍,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所以身体属于色阴。受、想、行、识四个阴,属于心法,就是妄心。我们的心脏是肉团心,属于身体的一部分,它不是知觉的心,知觉的心眼睛看不见。虽然看不见,怎么知道有心呢?因为有受、想、行、识四种作用:一、受阴,领纳为义,领受、纳受外境,心对着的境界有顺境、违境,顺着我们的心就受乐,违背我们的心就受苦。二、想阴,取像为义,境界现前,由受阴领纳。境界过去了,是乐的境界,它能取个像,想起来很快乐;是苦的境界,它能取个像,想起来很痛苦。三、行阴,造作为义,行是行动,它能造作一切善业、恶业。四、识阴,了别为义,它能明了分别人、物。
身体属于色阴,心有受、想、行、识四个阴,合起来叫五阴,这五阴假合起来是一个我。你详细地观察分析,五个阴一旦分开来,没有一个我的本体,我就空了,所以五阴没有我,这个观察是要破我执。二乘圣人观察到五阴和合的假我,找不到我的本体,所以把我执破掉,但是他们认为真实有五阴,法执不空。菩萨把我执观空以后,再观察五阴是五类,没有本体,就把法执也破了。说一个譬喻,比方五根线合成一条绳子,凡夫认为绳子是真实的,二乘圣人观察到绳子分开来是五根线,绳子没有本体,我执就破掉了。菩萨进一步观察这五根线没有本体,把线分开来,全是纤维,线的本体也找不到,法执就破掉了,所以五阴也是空的,这是第四个觉悟。
第五、「生灭变异」,一切法都有生、住、异、灭四个相。从没有而有,叫做「生」。暂时有一个相,叫做「住」。但是住不久住,剎那剎那变异,叫做「异」。变来变去灭掉了,叫做「灭」。拿人为例:我们的身体,就是生灭变异的假法。本来没有我,父母把我生出来,是「生」相。活在世间,是「住」相。但住在世间不能长久,剎那剎那在变异,是「异」相。变来变去死了,是「灭」相。这句经文只说「生相、灭相、异相」,没有说「住」相,因为住相不久住,剎那剎那变异,所以不说住相,住相包括在异相之中。父母把我们生出来是个小孩子,慢慢长成大人,大人慢慢变老,老了之后死了、灭了。学佛法要观察,从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接近死亡,所以《楞伽经》上说:「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愚笨的人听不懂什么时候开始灭?不是活到一百二十岁才死,是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慢慢接近死亡。
再观察我们的心,也是生、住、异、灭,一个念头跟着一个念头来,刚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过去了,第二个念头又跟着上来;第二个念头刚过去,第三个念头又来了。就像念珠,看是一串,实际是一个珠子、一个珠子连接起来。心也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连接起来,这一个念头刚生出来叫「生」相;暂时有这个念头,叫「住」相;但是不久住,它有变异,叫「异」相;这个念头过去了,叫「灭」相。所以我们的心也是虚妄的,剎那剎那在生灭。这就是五阴和合的假我,生、住、异、灭,中间变异了,最后灭了,你想停住,也不能停住,你执着它作什么呢?
第六、「虚伪无主」,我们的身体没有个主,内心也没有个主,再往深处推究,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是由无明烦恼生出来的,无明烦恼不是真实之法,烦恼是「虚」而不实,无明是「伪」而不真。无明烦恼要是真实之法,无明烦恼你破不掉。因为是虚妄之法,所以你用功观察,用智慧观照,无明烦恼就没有了。
第七、「心是恶源」,第八、「形为罪薮」,我们执着的这个我,把它分开来,外面一个身体,里面一个心,这个假合起来的我,你不把它观空,它就作恶、造罪。恶法一共有十种:身三、口四、意三。意,就是心,我们的妄想心有贪、瞋、痴三种恶法。
「心是恶源」,一切恶法都是从贪、瞋、痴生出来的,这三种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叫三种根本烦恼。这三种根本烦恼是从心生出来的,所以心是恶法的根源。
「形为罪薮」,「形」是我们的身体,「薮」是一大片乱草。形容造罪像一大片乱草,都是从我们的身体生出来的。身体有形有相,可以看见,包括身、口二业,分开来有七种,叫身三、口四,都是造罪的。
身三:身体造杀、盗、淫三种罪,杀生害命,是身体造的罪。偷盗财物、邪淫男女,也是身体造的罪。
口四:口造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四种罪。妄言,是说谎话,是,他说不是;看见,他说没看见。绮语,是说不正经的话。两舌,斗构是非,离间恩爱。见到甲方,说乙方不好;见到乙方,说甲方不好。比方见了父亲,说他儿子不好;见了儿子,说他父亲不好,父子的感情被他离间,结果生起是非。好像一个嘴里生了两个舌头,叫两舌。恶口,是说骂人的话。
身业三种、口业四种,叫做身口七支。身业、口业合起来就是一个身形,造的罪多,像乱草一样。我们的身形,等于生罪业的地,一切罪业都从身形上造出来。所以「心是恶」法之「源」,「形为罪」业之「薮」。
那么「恶源」和「罪薮」有什么关系呢?「众生畏果不畏因」,畏是害怕。众生果报临头了,才害怕;果报没有临头,不害怕。他要作恶只管做,造罪尽管造,不晓得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作了恶,造了罪,要堕地狱。等你到地狱去,悔之晚矣!所以不如现在畏因。「菩萨畏因不畏果」,菩萨害怕造恶因,他知道造恶因一定得恶果,所以不敢造恶因。等到堕地狱,再后悔晚了!堕地狱,不是天公叫你堕地狱,也不是阎罗王叫你堕地狱,是你自己造的恶业,把自己牵引到地狱应该得的恶果。
最后总结起来,「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如是」,指上文八个法,这八个法你把它观察清楚,就渐离生死。造业是因,生死是果,你不造生死之业因,自然不会得生死之果。
从第一觉到第八觉都是「觉悟」,但是有的写「觉知」。因为汉朝、唐朝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经文都是用抄写的,《八大人觉经》经文短,大家都喜欢念,抄写的次数很多,有些地方有笔误。但是经典有个规矩,错字不可以更改,所以有的写「觉悟」,有的写「觉知」,后人不敢更改,但是我们要知道,「觉知」就是「觉悟」。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觉悟,「多欲为苦」。前面第一觉悟,有八个事相都要觉悟,八个事相破法执、破我执,但主要是破我执。先说根本没有个我,你执着有个我,外面一个身形,里面有个心,它要你作恶、造罪,把你牵引到地狱里去,所以一定要把它观空,把我执打破。
第一觉悟,是讲破除烦恼,先纠正我们错误的知见,破见惑,见惑是迷理之惑,见惑破了,明了佛理,还得破思惑。思惑是迷事之惑,事相境界现前,你还是被境界所转,所以自第二觉悟以后,都是破思惑。前面讲身、口、意,是造业的工具,身体造的恶业:杀、盗、淫。口造的恶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合起来是身口七种。身口造恶业,完全由意业推动。意就是心,心不打妄想,身口不会去造恶业,所以身口七种恶业,完全起于意业贪、瞋、痴,而贪心是根本中的根本,因为众生一起心动念,就贪图五欲;贪得不顺心,才动瞋恨;不应当贪而贪,不应当瞋而瞋,就是愚痴。瞋烦恼、痴烦恼,都由贪心生起。
贪是贪图五欲,广泛地说,就是五尘之境:色、声、香、味、触。眼睛看到色法可爱,就贪色;耳朵听到声音好听,就贪声;鼻子闻到香气好闻,就贪香;舌头吃到好的滋味,就贪味;身体接触感觉很舒服,就贪触。五尘之境是总说,分开来,色有多种色,声有各种声,所以叫「多欲」。
五种境界,世尊为什么取名叫「五尘」呢?尘者染污之意,境界能染污我们的真心,你一贪图境界,就把你的真心染污了,所以境界叫做尘境。境界能转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被境界转,就是凡夫。我们的心能转动境界,就是圣人。佛、菩萨的心能转五尘之境,他在五尘境界之中不被境界转,而能转境界。他不多欲,不造罪,能够权巧方便在五尘境界之中做佛事。
五尘境界,都是贪欲之境,其中转人转得最厉害,最粗重的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我们凡夫对五欲没有不贪的。贪了怎样呢?堕地狱。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种善根可以成佛,种恶根一定转到地狱,就是贪图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五欲很重要,下面分别解释:
一、贪财,五欲最重的是色欲,为什么把钱财列为第一?因为凡夫的根机不一样,有少数凡夫,不贪男女之色,但是没有不贪财的。因为财是生活的要件,没有钱财不能生活,食衣住行都需要钱财,所以钱财列在第一。但是钱财够用就好,不要多贪,多贪变成苦恼法。贪财的欲望要是多了,没有餍足,没有止境。按现在说,生活要过得舒服一点,有一百万元就好了,但是有了一百万,他要贪一千万;有了一千万,他要贪一亿;有了一亿元,他还想要更多。所以贪财的欲望多,思虑复杂,影响吃饭、睡眠,就变成一种苦恼。
二、贪色,色不是广义的色尘,专指男女之色。男女之色是生死的根本,要是男人不爱女色,女人不爱男色,就不会流转生死,所以男女的色欲,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佛叫我们断烦恼,是把男女之色的淫欲心完全断掉。《八大人觉经》第二觉,是对四众弟子说法,尤其是对渐根人说法,叫你慢慢地断,你完全断掉男女之色最好,但不是简单的事,佛就开方便定规矩,在家弟子一夫一妻制,男居士除妻子以外,再去贪爱第二个女人,就犯邪淫戒。女居士除丈夫以外,再去贪爱第二个男人,也犯邪淫戒。我们中国过去重男轻女,女人不可以有第二个丈夫,但丈夫有优越权,可以有很多个太太。到了民国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不许有第二个太太。但是法律有漏洞,丈夫有第二个女人,在法律上不许可,不能称太太,叫同居人。但是男人多享女色是福吗?多欲为苦,社会上有一句经验之谈:叫你娶两个太太,保证你一生不会痛快!你多一个女人,实际是多苦恼。
三、贪名,就是希望有名气,和贪财、贪色比较,贪名是一种清高的贪欲,他不贪色、不贪财,要大家都知道他的名。但要是只求名,不求实际,还是生苦恼。「名是实之宾」,名是真实学问、道德的宾客,不是主人,主人是学问、道德。你有真实的学问、道德,不需贪名,自然有名。以佛弟子来说,你佛理学得好,修行修得好,有真实功夫,你不用求名,自然就有名。你了解佛理,不真实修行,要想求名,不是自生苦恼吗?
四、贪食,吃东西是生活的要件,不吃饭人会饿死,吃饭有菜配就好,不要贪多。我在念佛会曾经跟大家讲:我们不要为吃众生肉,去杀害众生。青菜、豆腐营养很多,我们只要有青菜、豆腐配饭,不就很知足了吗?你要是贪吃众生肉,就变成苦恼。有的人绝不吃素,一定要贪吃众生肉,厨师为迎合顾客心理,变出很多花样,一桌荤菜能花新台币几万元。贪吃还是小的苦恼,最重的苦恼是把你牵引到地狱去,地狱出来还得还命债,这都是贪食遭受的苦恼。
五、贪睡,人的果报需要睡眠,要是夜里睡不好,隔天就不舒服;要是很多夜没睡,就要生病。但是不可贪睡,因为你贪睡,就把卧室、卧具布置得很考究,越弄越好,你就多睡。社会上的人贪睡,影响社会上的事业;学佛法的人贪睡,影响学佛的事业。贪睡的心一起,睡越多,懈怠的烦恼就起来了。不能精进修行,就要放逸,你放逸了,戒律就持不清净,所以睡觉睡到地狱里去,太冤枉了!
财、色、名、食、睡是人生的必需品,可是贪多就变成罪过。这就是第二觉知,对于五欲不可贪多;对于五尘之境,不可贪多,贪多就生起苦恼,叫「多欲为苦」。下面解释生死大苦。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疲劳」,疲乏劳累。我们每天从早上开始做事,到晚上就感觉很疲乏劳累,因为没有得到休息。人的生命,一生一死,死了再生,生了再死,不得休息,没有智慧的人,感觉不出来。佛叫我们觉悟生死是大苦恼,从无始劫来生死流转到现在,使我们不能休息,疲乏劳累。这是由佛亲证告诉我们,我们才知道,因为我们凡夫只知道现在,死了以后的事不知道,受生以前的事也不知道,所以只讲现在,不讲过去,也不讲未来。那么有没有过去呢?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有没有未来呢?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有现在一定有未来。佛教讲生死的学问,其他的宗教讲不清楚。社会上宗教以外的学问,只讲现在生活,不讲生死。从小学至大学毕业,读了十六年,求的是生活的知识,不谈生死的学问,但是生死是件大事,没有智慧的众生,不研究不相信,就没有生死轮回吗?生死轮回是因果事实,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该生天转人,一定生天转人;该堕三恶道,一定堕三恶道。
果报法从你造业来的,业是业因,有人学佛理问:「我们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生从业道里来,死从业道里去,业就是生死的道路。你怎么会受生呢?前生造的业。你怎么会转人呢?前生造的业。你死了以后随业受报,你活着造善业,决定生到三善道;造恶业,决定转到三恶道。生了死,死了生,都因为造业,你说死了没有来世,除非你现在不造业。身、口、意三法,是造业的工具,造身业、口业、意业。你心意没有思想,口没有说话,身体没有做事,死了没有来世。身口意三业都在造作、行动,造善业决定生三善道,造恶业决定生三恶道,如是因,得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天天种瓜、种豆下去,不结瓜、结豆行吗?你不种瓜、不种豆,种些乱草的种子,不就生乱草?所以造了业,想不受报绝不可能。
我们生在三善道,而且转人生天,不是很好吗?不久长。所以佛不劝我们转人生天,人乘法、天乘法是方便法,先把众生救出三恶道,实际不是究竟法。我们现在转人,是三善道之一,可是人身难得易失,人生多苦。人生虽有快乐,但不长久。人身难得,你必须守五戒才能转生为人。你转人的时候,不持五戒,犯杀、盗、淫、妄的业,结果把人身失掉,堕到三恶道去。人生不满百年就结束,堕到三恶道时间长得很,再想出来,不知哪一生、哪一劫?
「生死疲劳」,生了死,死了生,不得休息,必须学佛,开了智慧,才能感觉到生死疲劳是个大苦。生死疲劳从哪里来的呢?「从贪欲起」,造了贪欲业,才有生死的果报,轮回不息。生死疲劳的大苦,是从贪欲之业生起的。下面就劝我们用功修行。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无为」,是指凡夫没有贪多的作为,不是无漏法的无为。这是对着渐根人说法,也是对着四众弟子说法,不说完全断绝贪欲,先要减少贪欲。你身体不贪多,心里减少思虑,就没有贪多的作为,身心没有太多作为,就得到解脱自在。
你多欲,白天奔波劳碌,身体不自在。心里计划了再计划,考虑了再考虑,白天心里不得闲暇,夜里也睡不着觉,心里生了痛苦。身体不自在,心也不自在,所以要少欲。人要生活,衣、食、住是生活必需品,够生活就可以,所以对渐根人说法,不叫你完全断欲,先做到少欲。多欲多苦恼,少欲就得到解脱自在的快乐。
下面第三觉知,要修「知足」的法门,是跟着第二觉知「少欲」法门来的。第二觉知「少欲」,不要贪多,是第一步功夫。接着讲第三觉知,「知足」的功夫。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心无厌足」,「心」是我们凡夫的妄心,具足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第一、贪心,贪到什么时候才知足呢?「心无厌足」,「厌」字作「满」解,没有满足的时候。前面讲过贪财,有了一百万,想要一千万;有了一千万,想要一亿元;有了一亿元,还是不满足,因为我们的心没有满足的时候。
「惟得多求」,「求」是欲,财、色、名、食、睡,越多越好,因为他心里只希望求得多,所以没有满足的时候。对不了解佛经、不修佛道的人来说,贪心是根本烦恼,由根本烦恼作出发点,多求不厌足,就增长罪恶。要是用正当的方法多求,罪过较少;要是用不正当的方法求,罪过就大了。
前面讲的五种粗重的烦恼,财、色、名、食、睡,凡夫众生没有不贪的。一、贪财,因为钱财是生活必需的要件,没有钱财不能生活,足够生活就可以,但他不知足要多求,钱财多了,接着就贪色、贪名、贪食、贪睡,都是增长恶法。二、贪色,如果没有很多钱财,一个太太都养不活,还会贪色吗?因为钱财多,妄想就起来。一个太太不够,还要到家庭以外去找女色,不是增长罪恶吗?三、贪名,因为钱财多,就花钱买名,名气大了,不做好事,利用大名做恶事,不是增长罪恶吗?第四、贪食,因为钱财多,吃一桌菜可以花几万元台币,吃什么东西这么贵呢?吃众生肉,变很多花样来吃。变花样的时候,众生受苦受得很多,但是吃荤菜的人,不顾念众生苦。
道源出家早,二十岁出家就吃素,没有到荤菜馆子吃过变花样的菜。道源还没出家未吃素以前,前生带了一点善根,观察到因为贪吃众生肉,众生受到特别的痛苦。我的俗家请客,请厨子到家里来做特别的荤菜,有一道叫清蒸螃蟹,把活的螃蟹都压到盘子上面,一次压上一、二十只,上面扣一个大盘子,再用绳子把两个盘子捆起来,放在蒸笼里,下面用火蒸,蒸笼热起来,螃蟹受不了,挣扎逃命,拼命挣扎,只能把腿从盘子缝伸出来,身子是逃不出来的。里面有一、二十只螃蟹,伸出来的腿很多!我那时才十几岁,他们怎么捆螃蟹,我都看见,心里好着急!又看他们蒸螃蟹,听到螃蟹抓着蒸笼,抓得喀嚓响,就像抓着我的心,好难过!好难过!我叫大人把螃蟹放出来,但是谁肯听我的呢?
除了清蒸螃蟹外,还有一道叫蟹髓汤,把活生生的螃蟹吊起来,将活活的螃蟹腿砍断,下面摆一个碗,因为螃蟹不会叫,只看见螃蟹痛得腿一直颤抖。每一只螃蟹都这样砍,把蟹髓打成一碗汤。据他们说味道鲜美,因为看见螃蟹受苦,我从来不曾喝过蟹髓汤。
又一次请客,请吃鳝鱼,鳝鱼像蛇一样长长的,用手抓不住,一抓就滑掉。人是万物之灵,也是万物的魔鬼,想出方法,拿一把草来抓住鳝鱼,就不滑了。下面放一块几寸宽的长板子,铁钉、铁锤都准备好,用铁钉先把鳝鱼的头钉在板子上,抓住鳝鱼的尾巴,用尖刀把它的肚子划开,里面五脏六腑都掏出来,铁钉再拔掉。鳝鱼的生命很难断灭,头钉铁钉,没有钉死;肚子划开,也没有死;五脏六腑掏出来,也没有死。把鳝鱼往旁边的大水盆一放,它就喳喳喳一直转,还是想逃命。它转的时候,我感觉痛得受不了,身上起一身鸡皮疙瘩。鳝鱼洗干净,拿到砧板上,用刀剁成一寸长,它还在蹦、还在跳。等到把全部的鳝鱼剁好,放进油锅炸,因为鳝鱼剁成一寸长,还没有死,放进油锅一炸,还是痛,两头翘起来,就像马鞍一样,叫马鞍翘鳝鱼。做好了,想到吃到肚子里恐怕还在动,所以我一生没有吃过鳝鱼,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在座的在家居士很多吃素,恐怕还有少数吃荤的,你们想想:为我们舌尖上贪图那点滋味,叫众生受无穷的痛苦,就是钱财太多了。你没钱买米,还能吃螃蟹、鳝鱼吗?所以钱财多,贪吃众生肉,不是增长罪恶吗?
「菩萨不尔」,到第三觉悟才标出「菩萨」来,《八大人觉经》是三乘共学之法,前面第一觉、第二觉,声闻、缘觉、菩萨都要学。你看圆教的经典,说太高太深的玄妙之理,你学大乘法不会学,修行不会修,做出来都是空中楼阁,底下没有基础的功夫。《八大人觉经》是从基础做起,第一觉悟的八个事相都得觉悟,第二觉悟要「少欲」,第三觉悟要「知足」,这个菩萨是指在家菩萨。
先解释菩萨这个名词,梵语「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翻为「觉」,「萨埵」翻为「有情」,一切凡夫都有情识,所以叫「觉有情」。觉有情就是发大乘心,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人。他还没成佛,一方面上求觉道,一方面下化众生,所以叫菩萨。不要误解,菩萨不是神,不是仙,也不是天公、城隍公、土地公。开经那天讲过,大乘因果的位子有五十二个,前面五十一个位都叫因位,十信位,最初一个就是初发心菩萨。我们发过菩提心,或者受过菩萨戒,都是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人,虽然佛道修得浅,但是名字已经叫菩萨。
前面讲过菩萨有两种,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这是对在家菩萨说法,第二觉悟要「少欲」,这是渐次的教化,在家菩萨不能完全断欲,要减少贪欲。第三觉悟要「知足」,在家菩萨不能受别人供养,自己要谋生活,不能不求,只是不可多求,多求就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不尔」不是这样,在家菩萨多求增长罪恶。少欲是个功夫,我们发心学佛还是凡夫,凡夫的心就是贪、瞋、痴,哪能不贪欲呢?但是你既然学佛,就要修行用功,不能完全断欲,就要少欲;不能完全不求,就要少求。怎样才能安定少求呢?「常念知足」,「知」道我的生活已经够了,这就「足」了。你常念知足,多求的心就安定下来,这是知足的功夫。不要跟有钱人比较,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发财,我怎么不能发财呢?越比较,你的贪欲心越会增长起来。你跟生活不如你的人比较,高楼大厦我没有,只有一间房子。山珍海味我吃不起,可是还有米、青菜豆腐可吃,比没有饭吃的人,已经很好。华美的衣服穿不起,但是比没有衣服穿的人好多了。跟不如你的贫穷人比,你就知足了。
古人有个知足的偈子:「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人家骑马,我骑毛驴,唉呀!太寒酸!想一想,我太不如人家了,不知足的心就起来了,也想弄匹马来骑。但是回头看到一个做苦力的人,推了一辆车子,车上堆满了货物,心就安定了。比骑马的人,我不如他,可是比推车的人,我不但不用推车,也不用走路,还有驴子可以骑。比推车的人,我还有多余的财富,这样心里就安定下来了。所以想用功办道,必须先有知足的功夫,多求的贪心就安定下来了。
「安贫守道」,我们虽然是在家人,却是在家菩萨,菩萨是修道的人,你要「守」持「道」,不要退失。怎么把菩萨道守持住呢?要「安贫」,不安贫就会多求。我们中国称孔子为圣人,他的门下三千人里面,有七十二个大弟子,称为七十二贤人,第一贤人是颜回,孔子为什么称为人间圣人呢?因为他有圣人的学问、圣人的道德,所以到现在,经过了二、三千年,大家对他还是尊重。颜回为什么被称为贤人?因为他有高尚的学问、高尚的道德,所以他能安贫。如果他不能安贫,高尚的道德、学问都得不到。颜回穷到什么地步呢?孔子说得很详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吃饭,没有饭碗,喝水没有杯子。「箪」是大竹竿截下来一段,拿来当饭碗吃饭。喝水用「瓢」,就是把葫芦剖开来舀水喝。住在穷人住的地方,他不但不忧愁,还过得很快乐。这是他能「安贫守道」,他为何那样穷,还能快乐呢?因为他得了道。
我们佛教不是儒教,我们菩萨「安贫守道」,守的是智慧之道。「惟慧是业」,菩萨有菩萨的事业,你是在家菩萨,应该做有智慧的事业。佛告诉我们的叫般若智慧,人人本具,不从外来。前面讲过,人人有个本觉,本来觉悟的智慧。本来觉悟怎么迷了,到现在还没有觉呢?因为没有遇到师教之缘。本觉是内因,外面得有助缘,遇到善知识讲经教,才能把你的智慧引生出来。但是智慧是从自己内心生出来,是本具的,不是善知识给你,也不是佛经给你的。但需要有善知识讲经教,告诉你开智慧的方法,不然你本具的智慧打不开。闻、思、修这三种智慧,叫加行慧,由这三个方法加功进行,才能把本具的般若智慧启发出来。
一、闻慧,得多闻。有人说:「佛法很好,可是道理太难懂!」难懂是你闻得太少,多闻就了解,闻,包括看经,但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听经智慧开得快,所以多闻就开智慧,叫闻慧。
二、思慧,思是思维,也叫思想,就是研究。你听到耳朵不算,要听到心里,道理明白了以后,再进一步研究了解佛理,你思维出来的智慧,叫思慧。
三、修慧,依着佛经上说的,依着善知识讲的,你要修行用功。比如你由持戒修定,进一步得了智慧,叫修慧。
闻、思、修三种加行慧,用功到纯熟的时候,一旦贯通,发现智慧在心里,并不在心外,本具的智慧就开发出来了。
三加行慧都是要你用功,必须要少求,要安贫,要守慧业之道。你要是多贪多求,我们凡夫身力、心力都有限度,你忙着去多求,白天奔波忙碌没休息,晚上想这个、想那个,睡觉没有睡好,哪有精神去多闻佛经,怎么能开智慧呢?所以你想要得到智慧,一定要安贫,才能守道。
有人说:「佛经上叫我们要安贫守道,已不合时代,现代要进取、要争取。」进取就是多求,争取就是恶求。他根本观想不到,多求、恶求就增长罪恶,要堕地狱的。这种讲现实道理的人,他只讲现世,不讲来生,他说堕地狱谁看见?现在他只要发财享受,你说的他不接受,这种人就是没有善根。佛告诉我们:你发不发财是前生培来的,属于果报。你前生修福培福,今生自然发财;你要是前生没有修福培福,怎样多求、恶求,也发不了财。社会上的人没有不求财的,如果求财的人都发财,为什么求财的人多,发财的人少呢?这是事实摆在眼前。佛经上讲的并不是玄妙难解之理,都是事实之理,因为前生修福培福的人少,所以今生发财的人少。任你用不正当的手段,甚至做伤天害理的事去追求?结果还是没有发财,可见财富不是求来,是自然来的。
有人批评佛教的道理不合时代,这是他根本不了解佛理。佛教讲的是真理,不被时代转动,不被地方转动,过去是这个真理,现在、未来还是这个真理。若是随着时代转动,古时候可以用这个道理,现在不能用这个道理,这不叫真理。若是随着地方转动,在中国可以用,到了英国、美国不能用,这不叫真理。在中国讲是这个理,到英国、美国还是这个理,才叫真理。
第一觉悟,了解八个事相,第二觉悟,要脚踏实地修行,就要「少欲」,第三觉悟,要「知足」。能少欲知足,才能精进用功,第四觉悟,就要讲「精进」。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懈怠」,感觉身心疲倦,就起了懈怠,不愿意求解,也不愿意修行,就是懈怠心起来,跟着就要放逸,懈怠放逸一定要堕落下去。前面三觉,是要修行用功,出三界、成佛道,你怎么可以懈怠呢?懈怠,你不但不能超出三界,连人身都保持不住,恐怕要堕到三恶道。
我们学佛法有个历程,少欲是第一步功夫,知足是第二步功夫,少欲,不可以多贪五欲;知足,要安贫守道。不去贪图五欲,恐怕要受贫穷之苦,但是能够安贫,要守持道法,你得精进修行,到这时候有一个关键,就是要起懈怠心。他不去贪图五欲,少欲知足了之后,就起懈怠。他不晓得用功的历程,叫我们少欲知足,是对着五欲不要贪图,把身心空闲下来,是要精进修学佛法。知足,是对于世间凡夫的生活知足,不是对于佛法知足,你要是成了佛,所作皆办,具诸佛法,那你知足了。你虽然明了前面三个觉悟的佛理,对于用功求解求行,没有精进,就是懈怠。五欲没有贪图,你能知足,可是恶法坏事没有做,善法好事也没有做,就要堕落。
有人问:「我恶法坏事没有做,没有修善法,不能生天就是了,我的人身总不会失掉,怎么会堕落呢?」刚才讲过,你懈怠以后跟着放逸,就会犯斋破戒做坏事。懈怠以前,少欲知足,坏事没有做。等到懈怠之后,放逸就做坏事,应该少欲而不少欲,要多欲;应该知足而不知足,要贪图。这样一放逸,就会犯了戒,你怎么不会堕落呢?
有人进一步说:「我懈怠,只是没有精进修行,并没有放逸,所受的戒律都能保守,没有犯戒作恶,我的人身应该保持不失吧?」学佛法是要断烦恼,你的烦恼没有断,自己做不了主,虽然今生你没有做坏事。但是你前生前世、多生多劫,做了多少坏事,都在你的八识心田保存着。你今生学到佛法,不精进修行把烦恼破掉,过去恶业种子一旦发了现行,你不是要受果报堕落三途吗?所以你应该觉知懈怠不得,懈怠就要堕落。
那么应该怎样呢?「常行精进」,纯一不杂叫「精」,勇往直前叫「进」。精进是六度之一,你修学佛法,要纯一不杂,专修佛法,不要把世间法夹杂进去。要少欲知足,不要再去贪图世间法。修学佛法要破除烦恼,烦恼是无始劫来的烦恼,不是随便用功就能破,要勇往直前才能破掉。
精进有三种:
一、披甲精进,精进破除烦恼恶法。披甲是形容词,烦恼恶法等于怨贼,要跟他打仗,古时候打仗要披甲。烦恼太多,等于怨贼太多,你不精进勇猛,烦恼恶法破除不了,结果你会打败仗。所以精进,要纯一不杂,勇往直前,等于与敌人打仗一样。
二、摄善精进,摄受一切善法。烦恼恶法要破除,要修善法,大的善法要修,小的善法也要修,只要是善法都要摄持,这叫众善奉行。
三、利乐精进,利乐一切有情。众生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你让他得到佛法的利益;众生没有得到佛法的法乐,你让他得到佛法的法乐。利乐就是利乐一切众生,不是利乐一个众生、二个众生。大的利乐,度众生成佛;小的利乐,令众生种善根。绝不舍弃一个众生,一定要使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法的法乐。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就是披甲精进,在世间法上少欲知足,把身心力量空闲出来,要精进修行,把烦恼恶法破掉。烦恼是生死之因,属于意业,你把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断掉,身口七支就不作恶。十种恶业,意业三种是根本,身口七支是枝末。你造的身口二业,都是由意业推动的。你的意业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破掉,一切恶法都破掉,你的身体不会造恶业,口不会造恶业,身、口、意三业就清净了。
「摧伏四魔」,「摧」是摧破,「伏」是降伏。本来应该是,先降伏后摧破,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要摧破,所以摧字放在上面,伏字放在下面。梵语「魔罗」,简单翻为魔,意思就是害,魔把你的法身慧命害掉,使你永远流转生死,所以叫做魔。「四魔」,一、天魔,二、烦恼魔,三、五阴魔,四、生死魔。
一、天魔,我们现在初发心用功,天魔不会来魔我们,拿本师释迦牟尼佛作例证,他在菩提树下打坐,要成佛的时候,天魔就来魔。欲界有六层天,天魔是欲界最高一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超出三界,要先超出欲界,天魔认为欲界的众生都是他的子孙,你要超出欲界,他就心生恐怖,要来魔你,使你不能超出欲界。好像父母听说儿女要出家,起了恐怖,一定要阻碍,使你不能出家,就是这样的心理。
二、烦恼魔,三界以内的烦恼就是见惑、思惑。见惑是见地不正确,起了不正的知见,叫你昏烦恼乱。由不正的知见起的颠倒思想,叫思惑。见惑叫迷理之惑,思惑叫迷事之惑。对于佛说的真理你不了解,对于三界以内的事相,你不能观空,所以昏烦恼乱,叫做烦恼。烦恼魔魔到你了,你怎么能修行用功呢?
三、五阴魔,五阴前面讲过,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能盖覆我们的本性,魔害我们。前面讲,懈怠要堕落,你怎么会懈怠呢?感觉到身心疲倦。身体疲倦属于色阴,心疲倦属于受、想、行、识四阴。你不能精进修行,就是五阴魔魔到你。
四、生死魔,你生死没有了脱,生命有限度。人的生命短促,活到一百岁,那是极少数。人生不满百年,小孩时不知道修行,少年也不知道修行,你有善根,到了壮年闻到佛法,要修行用功,还没有得到利益,寿命尽了,来生来世是不是还能转人,遇到佛法继续修行?成了大问题,纵然你来生来世还能转人,没有遇到善知识,佛法就间断了。要是来生来世堕落三恶道,你想修行也不可能,就被生死魔魔到了,因为有生才有死,所以叫做生死魔。
摧伏四魔,要先摧伏烦恼魔。烦恼魔是四魔之因,所以上面一句是「破烦恼恶」,下面「摧伏四魔」里面就有个烦恼魔。为什么上面单说「破烦恼恶」呢?因为烦恼魔是四魔之因。我们人有个身体、有个心,这五阴和合的假我是个果报法。你要是没有烦恼之因,怎么会有五阴的果报?没有五阴,怎么有生死之魔呢?所以你把烦恼魔破掉,五阴魔也破了,生死魔也破了,天魔也魔不了你,四魔都破了。
「出阴界狱」,「阴」是五阴,「界」是三界。我们凡夫流转生死,有一个范围,不超出三界。超出三界就是圣人,声闻、缘觉是小乘圣人,佛、菩萨是大乘圣人。三界之内是凡夫的范围,五阴,色阴在我们的身体外面,受、想、行、识四个阴是心,在身体里面。我们的法身慧命被身心包围着,等于一个人坐在监狱里面。凡夫流转生死的地方,空间超不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于一个大监狱,所以你能把四种魔破除,五阴也破除了,三界也破除了,自然了脱生死,超出三界五阴的监狱。
讲到这里,你不要把前面两句忘记了,切不可以「懈怠堕落」,一定要「常行精进」,你不常行精进,四种魔破不了,五阴三界的牢狱出不去。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流转生死是个大苦,这是应该觉悟的。怎么会流转生死?因为愚痴。愚痴是生死之因,生死是愚痴之果。愚痴不是什么事都不知道,不明佛理,就叫愚痴。你明白佛理,把愚痴烦恼破掉,生死大苦就了脱,不然,你流转生死不得休息。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这就是菩萨修六度法门的般若度。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叫「智慧」,智慧有三种:闻、思、修三加行慧。第一是闻慧,你不多闻,怎么得思慧?不能得思慧,怎么得修慧?所以三加行慧,以闻慧为第一。
「菩萨常念」,「念」是心念,心念不是暂时念,而是长久念,这就属于精进。「广学多闻」,精进学佛法要广学,三藏十二部,包括一切经、律、论,都要学。广学,你去看大藏经,不容易了解,一定要多闻,有法师讲经就去听。前面讲过,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你想开智慧,听经比看经来得快。佛理不了解,是你学得少、听得少,广学多闻,你的智慧日渐增长起来,就把愚痴烦恼破掉。愚痴烦恼是因,愚痴烦恼破掉,生死之果就破掉,再不会流转生死。
小乘弟子与大乘弟子不同,小乘是自利,不能利人;大乘弟子,以利人为先。小乘人增长了智慧,破除愚痴烦恼,了脱生死,认为所作皆办,叫他度众生,不发心。大乘弟子菩萨,增长了智慧,要去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要有辩才,辩才从智慧生出来,心里增长智慧,辩才成就,说法就不生障碍,叫做无碍辩才,分开来有法、义、词、乐说四种:
一、法无碍辩,你不广学多闻,连地、水、火、风四种法相都不知道,叫你说也说不出来。你广知一切法相,说一切法相,不生障碍。
二、义无碍辩,世间法、出世间法,每一种法相,都有无量的义理,你得了辩才,讲起来不生障碍。
三、词无碍辩,我们不得辩才,心里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口说不出来,言词生了障碍。你得了辩才,言词无碍。
四、乐说无碍辩,你能应机说法,说众生喜欢听的佛法,使众生听了能得到法乐。
因为你广学多闻,才能增长智慧;因为你增长了智慧,才能成就辩才。要知道次第,必须要广学多闻,自然增长智慧,成就辩才。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你增长了智慧,成就了辩才,要教化一切众生,就是讲经说法给众生听,使众生得到出世间的大乐。世间的乐是苦因,乐是坏苦,三界以内的乐不久长,乐事一坏,使你感觉痛苦。既然五欲之乐是受苦之因,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贪图五欲,结果堕到地狱,不是受苦吗?所以我们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众生,给众生的快乐,不是三界以内的小乐,是出世间佛法的大乐。
出世间的大乐有三种:
一、了解佛理之乐。众生不了解佛理,有愚痴之苦,我们有智慧、有辩才,能应机说法,教他了解佛理,给他们得到法乐。
二、修行之乐。众生了解了佛理,不知道修行的方法,我教导他。比方他要念佛,我教他念佛的方法;他要参禅,我教他参禅的方法。众生学会了修行的方法,得到修行的法乐。
三、转凡成圣之乐。他了解了佛理,又知道修行方法,能转凡成圣,由菩萨位步步高升就能成佛,那是究竟的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你发心去教化众生,要发平等心,怨亲平等,不要舍弃怨家。什么人跟你结怨呢?贫苦的人,财产缺乏谓之「贫」,饥寒交迫谓之「苦」。同是一个人,他前生少培福,今生转了贫穷的人,因为没有钱财,没有产业,就受苦。最严重的是饥寒交迫之苦,要吃饭没有饭吃,受饥饿之苦。寒冷的天气,没有御寒的衣服穿,受寒冷之苦。这种人上怨天,本省人说天公不平等,保佑别人发财,不保佑他。下怨人,看见一切人都跟他不亲近,怪别人都对不起他。家亲眷属他也要怨,内怨父亲、母亲对他不平等,妻子对他不好。外怨师长、朋友、亲戚、邻居对他不好,这叫「多怨」。
「横结恶缘」,这是不讲理的恶缘。你如果对不起他,跟你结恶缘有理由。现在一点理由也没有,他凭空跟你结恶缘。比方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弘法利生,看见贫苦的人可怜,要讲佛法给他听,他不但不听,还痛骂你一顿。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菩萨度众生,行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前面「教化一切」,菩萨行法布施的时候,不能拣择是亲爱的人,就教化他;怨家对头,就不教化他,这样心不平等。要以平等观念去教化,亲爱的人教化他,怨家对头也教化他。
「不念旧恶」,「旧恶」是过去的恶。旧恶有二种:第一种,你知道这个人过去不做好事,是个恶人,要教化他学佛法,他过去做的恶不要计较。第二种,他跟你结过恶缘,旧恶你不要计较,只要现在讲佛法他能接受,还是要教化他。
「不憎恶人」,「憎恶」是憎恶、讨厌。坏人令人一看见就起憎恶、讨厌之心。但是我们行菩萨道,以慈悲为本,要怜悯他,晓得他是贫穷多怨的人,不要憎恶、讨厌他,要假种种方便摄受他。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在家弟子应当知道五欲的罪过患难。五欲前面已详细讲过,粗重的五欲,有财、色、名、食、睡,广泛地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你要贪图五欲,增长罪恶,将来就要堕地狱,罪过患难就大了。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虽然你没有出家,是个世俗之人,但是不要被世间的五欲之乐污染。我们学了佛法,了解佛理,知道五欲之乐不应享受。因为享受五欲之乐,起贪欲之心,就有罪过患难。我们在家弟子,要持在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本》讲到最后,佛赞叹在家菩萨是「清净莲华」,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从淤泥生出来,但是清净得很,不染淤泥。我们生在世间,就好像住在淤泥里面,但是我们持佛的菩萨戒,虽然处在淤泥之中,不被淤泥所染,仿佛清净莲花一样。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我们在家弟子,要景仰出家太好了!出了家什么都舍掉。但是佛制有规矩,出家应该有三件衣、一个瓦钵。出家人的三件衣是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是五条衣,一长一短,又叫作务衣,是做事务时披的衣。因为世尊出世的时候,还没发明有袖子的衣服,印度是热带,不需要衣服,但是人知道廉耻,身上披上一块布,就可以遮蔽身体。颜色都是白色,你看佛经上,说到白衣就是指在家人。佛弟子要是出了家,不许穿白衣服,披袈裟,也是一块布,跟在家人不同,把它割截开来,做事务时要披作务衣。七衣,是一块布分成七条,每条二长一短,两块长的,一块短的,割截开来,再把它缝起来,叫七衣,又叫入众衣,加入出家大众的衣,参禅、打坐、听经都披七衣。大衣分九品,从九条算上去,都是单数,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叫做下三品,都是二长一短。十五、十七、十九条,叫中三品,都是三长一短。廿一、廿三条、廿五条,叫上三品,都是四长一短。
五条衣是作务衣,做事务披的,但是佛法汉朝才传到中国,那时中国早已发明有袖子的衣服,出了家,披五衣做事务,感觉很不方便,尤其中国幅员广阔,寒冷的地带很多,冬天不穿便服不行,于是五衣成了纪念品。现在传戒还是传这三件衣,但是五衣派不上用场。因为我们有短衫、中衫、长衫,还有大袍种种便服,做起事务,有短衫、中衫就好了,不需要披五衣。但是五衣我们不敢废掉,所以传戒还是传,成了纪念品。七衣叫入众衣,中国出家人的规矩,早起要作早课,晚上要作晚课,都要搭七衣。来听经也要搭七衣,你们看见来听经的师父们搭衣都是七条,二长一短。每天出去托钵化饭,要披大衣;有因缘见国王,要披大衣;讲经说法,要披大衣。佛法传到中国,托钵的制度没有推行开来,普通出家人不出去托钵,大衣用不着。见国王要有特殊的因缘,也用不着大衣。你要是学会讲经说法,当法师,一定要披大衣,我现在披的是廿五条,四长一短,是最上品的大衣,这都是戒律上的规定。
「瓦钵」,「钵」是梵语「钵多罗」的简称,翻为中国话叫「应量器」,应你的饭量的器具。你是大饭量用大钵,中饭量用中钵,小饭量用小钵。就是这一钵饭,刚好跟你的饭量相应。印度出家人,每天都带钵出去化饭吃。中国托钵化饭的制度为什么没有行开呢?因为风俗、人情不同,印度称托钵化饭的人是圣人,特别恭敬。在中国,看见出家人出去托钵化饭,当成乞丐,看不起。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托钵化饭的制度没有推行开。
戒律上许可铁、瓦二钵,不许用铜、锡或是金银、七宝做钵,《八大人觉经》这里为什么翻为瓦钵呢?因为铁钵容易生锈,要时常打磨,不如瓦钵容易清洗,所以直接翻成瓦钵。
托钵的制度在中国没有推行开,所以出家人都在寺庙里面吃饭。在寺庙吃饭用钵很不方便,因为钵口小肚子大,不像碗口大底小,可以一个一个一个迭起来,容易收藏。而且口小吃饭不方便,所以现在中国只在传戒的时候传钵,作一个纪念品。
钵现在不合实用,并不是释迦佛的智慧不够,因为我们没有推行开来托钵的制度,泰国是小乘佛教的国家,寺院没有厨房,不许自己做饭,每天要出去托钵,口小肚子大的钵才合用,他们的钵很大,上面有个盖子。他出去托钵要够一天吃,有的信徒供养饭,有的供养菜,有的供养汤,如果是碗不容易容纳,钵小口加个盖子,很方便。
你们有机会到泰国观光,要参观出家人托钵化饭。早晨,六点钟到七点钟,满街都是穿黄衣服的出家人。他们的钵有一条绳子,挂在颈上,两只手捧着,盖子打开。因为全泰国都是佛教徒,在家弟子早晨起来把饭做好,一定先盛一碗供僧。大人有时间就在门口等着,没有空闲,就叫小孩在门口等着,等托钵的出家人走过来,供养的在家弟子就跪下来,把饭倒在出家人的钵里,算一天中的第一件好事做好了。这一碗饭不够,钵盖不盖上,继续往前走,每家供养一碗,等到够吃,出家人把钵盖盖起来,就回寺院用功去了,过了七点钟以后,街上看不见出家人。
还有「卧具」,也叫坐具,就是一张单人被单,要睡觉把它摊开在床上,就是卧具。要是打坐参禅,把它对折起来,就是坐具。《金刚经》上「敷座而坐」,就是把卧具折好坐下来,但是在中国,出家人打坐,寺院都准备了坐垫。睡觉,中国寒冷,单一张被单不行,都有御寒的棉被,卧具也废掉。在清朝以前,祖师们有智慧,把它改成「拜具」,要拜佛就展开,表示恭敬,要是不做拜具用,卧具也要废掉了。怎么知道是清朝以前呢?因为宝华山《传戒正范》,律宗第二十二代祖师读体见月大师说:「现在坐具,变成拜佛的拜具。」什么时候改的,他也不知道。读体大师是清朝初年的人,所以是清朝以前就变成拜具了。
「法器」,我们敲的大磬、木鱼、引磬,总称法器。「志愿出家」,在家弟子虽然减少五欲,但是麻烦的事很多,所以要景仰出家人的生活单纯,要立志愿将来一定要出家。
「守道清白」,在家弟子有家庭,只能戒邪淫,不能戒正淫,实际正淫还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还是要出家,出家的戒律很多,都要严格守持不犯戒。「梵行高远」,「梵」是清净,出家人能完全断除淫欲,比在家弟子清净的行门高远,所以能够出家最好。
「慈悲一切」,出家并不是为图过单纯的生活,利益自己,是要度众生,度众生要发慈悲心。「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众生没有得到佛法的快乐,你要讲佛法给他听,使他得到法乐,就是慈心。众生有烦恼、有生死,是大苦,你要协助他断烦恼、了生死,拔除众生的一切苦,就是悲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一切众生了生死、成佛道,誓愿与乐拔苦。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炽然」,像火烧那么痛苦。没有学佛法,根本连生死二字都不知道,学了佛法,不去深入观察,也不会了解生死之苦这么严重,你要观察众生,受的是生死轮回大苦,生了死,死了生,不得休息,像火烧一样,一生一死,包括无量苦恼,自从无始劫来,不晓得经历过多少生死,所受的苦恼,更是无量无边。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观察众生在受生死之苦,你慈悲心生起来,菩提心就生出来。你观察到自己的生死苦,再观察到一切众生都在受生死之苦,就发大乘心,要普遍利济一切众生。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你观察到众生苦,发菩提心,为利益众生,要发愿:众生有无量苦,都愿意代他们受。事实上你发了菩提心,要弘法利生,就是代众生受苦,弘法就是弘扬佛法,利生就是利益众生。法师坐在高座,听众坐在下面,是《梵网经菩萨戒》的规定,不这样做,犯菩萨戒。你们不可以为法师坐高座,大家给他顶礼,对他恭敬是享受,其实法师讲经,是代众生受苦。
法师受的苦,拿道源作例证,学说法的时候受的苦,讲多少天也讲不完。学会了讲经说法,到今年八十六岁,已经当了五十二年法师,还在讲经受苦。八十六岁身体已经老弱不堪,走路都走不动,摇摇摆摆,你们看我走路,得有一个侍者搀着我,眼睛视力退化,小字看不见,经文请人抄得像茶杯口这么大,看起来还是费力气。身体衰弱没有抵抗力,稍微吹一点冷风就咳嗽,多穿衣服则发热,我每次讲完下座,浑身出大汗,不是受苦吗?但是道源还是愿意讲经,因为愿意慈悲一切,愿代众生受苦。因为你们听道源讲经,发道心修行,结果把生死大苦了脱,成就佛道,我出汗受的是小苦。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前面第五觉悟讲到出世间的三种法乐,都不是「毕竟大乐」,毕竟大乐是成佛的乐。成了佛,证得佛果,按智慧、理体分二个果:一个菩提果,菩提是智慧,得了智慧的果,叫做智果。一个涅槃果,涅槃是证得理体,叫做理果。证得菩提果,一切法没有不知道的,佛有这一种菩提觉法乐。证得涅槃理体,证得涅槃果,叫做涅槃寂静乐。因为无明烦恼,都在昏烦恼乱中,在那儿动,动即是苦。成了佛,得了涅槃,完全寂静,得一种寂静乐,叫做「毕竟大乐」。
第一觉悟到第八觉悟,是本经的正宗分,已经讲完了,下面有一段结示,算是流通分。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如此八事」,指第一觉到第八觉所觉悟的八种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这句解释了经题「八大人觉」,「八」是「如此八事」。「大人」是诸佛菩萨大乘圣人。上面所说的八种觉悟,是诸佛菩萨大乘圣人所觉悟的。
「精进行道」,前面第一觉到第八觉,你都觉悟了,只是觉悟理,事实上你还是凡夫,你要依着觉悟的理精进修行。「慈悲修慧」,你不可以懈怠堕落,要常行精进;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
「乘法身船」,生死无量,好像大海,要乘法身船,才能渡过生死大海。佛有三个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没有形相,是个理体,怎样乘这艘船呢?法身无形无相,但是它由五分法组合起来,五分法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你修五分法就能证得法身。你先持戒、修定,证得了智慧以后,就解脱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烦恼以后,再生出来的知见,叫解脱知见,也就是佛知佛见。证得法身,是人人本具的本觉。本觉在《大乘起信论》上叫做真如,「真如在缠,名如来藏;真如出缠,名曰法身。」我们的本觉,给它换一个名字叫真如,真如在众生分上,叫做如来藏,就是无明烦恼缠缚着众生,把如来含藏起来,证,证不得;见,见不到。破了无明烦恼,名字换了叫做法身,换句话说,就是成佛。
「至涅槃岸」,「岸」是形容词,本来没有海,因为生死无量等于海。本来没有船,我们修持,等于乘着五分法身船,渡过生死大海,证得涅槃果,等于登了岸。「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圆寂」,圆满寂灭。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一切功德都修圆满,叫做圆。一切障碍,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尽,叫做寂。所以圆寂、涅槃,换句话说,就是成佛。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有人问:我们学佛法,成了佛度众生,众生在哪里呢?众生在生死苦海。所以到了涅槃彼岸,自己成了佛,了脱生死,再回来生死此岸,度脱一切众生,这叫乘愿再来。那么要度众生,在这里度就好,何必修行成了佛,再回来呢?成了佛,是把度众生的本事学成功,才回来度众生。在这里我们自己是凡夫,生死没有了脱,怎么度众生呢?所以我们修行用功成佛,叫两足尊,福报具足、智慧具足。我们要度众生,智慧不具足,不能度一切众生;福报不具足,不能度一切众生,所以要福慧都具足,才回到生死此岸度脱众生。
度众生就说这八种法,教众生觉悟这八种事,所以我们成佛以后,再回到此岸,也要以这八种事开导一切众生。你要晓得,我们现在是凡夫,依着佛说的法,学着讲给大家听,使大家种善根而已。成了佛,能观机逗教,应机说法,一说就把众生度脱成佛了。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讲《八大人觉经》给众生听,开导一切众生。「令诸众生,觉生死苦」,众生不了解生死大苦,《八大人觉经》说明白生死大苦,令诸众生都能觉悟生死是个大苦。觉悟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