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敬复地藏论坛同修——三宝弟子徐士达

2015-04-27 浏览次数:1585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地藏论坛各位同修:
大家好!徐士达仅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凡夫,学佛日浅,能为弘扬佛法做点小事,是为了报答一切众生(父母)之重恩,而自身尚有许多毛病未改,修行不力,对于一些同修的赞叹和溢美之词常自深感惭愧,权作对自己的鞭策,今蒙大家信任,简略地依经论谈一下对一些问题的粗浅看法以供同修们参考,有遗漏或过错处,望诸位同修不吝指正。 



曼珠    
我第一个来提问.  如何在这一生就具足福报和智慧?如何在这一生就圆满成就佛道(而不是先往生极乐而后成佛)?望大德不惜赐教 



1. 答曼殊
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世尊这一教导明确地告诉我们每个众生自性中本来就具足福报和智慧,只因有妄想和执着的遮盖,使其不能显现。一旦破除妄想执着,福德和智慧便显露出来,并且与佛同等无异。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告诉我们这一道理和破除妄想执着的方法。妄想执着是病,佛法是药,只要对症下药,便是最好的药方。法门平等,无论参禅、持咒、念佛、学经教,还是修持戒律,均可破除妄想执着。只要依教奉行,如理如法,精进修行就可以了。



要想一生就圆满成就佛道,理上当然是可以的,关键是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能否做到在当生完全与佛法相应,彻底破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转八识成四智,圆满成佛所必须的福报和智慧,而且是亲证而不只是解得,所以我们能否当生成佛无需问人,对照佛的境界反观一下自己当前的的思想和行为就知道了,如果还差得很远,就要塌下心来脚踏实地地真正去修行,修行什么呢?无非六度万行,《六度集经》中佛说“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疾得为佛,何谓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明度无极高行。”如果一个修行人有类似地藏菩萨一样的殊胜大愿,有为了佛道抛头颅、撒热血的决心和毅力,有心不随境转的定力,有百折不回的长远心,不先往生极乐当然同样可以成佛,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在娑婆决定成就的把握,那么求生净土,在极乐世界这个不会退转的佛法大学里决定成佛,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正如《大乘起信论》中所说:“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imgarnet    
我也问一个问题,如何做才能使自己修学信心不退,保持精进?谢谢徐居士和版主!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2. 答imgarnet
信心对于佛法的修学是非常重要的,学佛都是走信、解、行、证的次第,皆是从信而入,严格地说来,完全做到修行不再退转必须证到一定的果位才能实现: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这是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和尘沙惑,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这是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上,永远不会再退失,这是念不退。这就是佛教里常说的三不退。



    证这些大乘果位当然是不容易的,所以佛才设立了净土法门,就象上一个问题所引用的《大乘起信论》说的那样,往生了净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就不退转了。


而我们作为凡夫,当生要想努力做到信心不退,保持精进,首先应当依据佛经中列举的佛菩萨修行成功的榜样,发菩提心、菩提愿,然后去依愿修行。例如《无量寿经》中的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然后依愿修行,就精进不退,成阿弥陀佛。《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长者子、婆罗门女、光目女、国王等累劫发重愿,救拔一切苦难众生,让众生先成佛,而后自己才成佛。发了这样的菩提大愿后,依愿修行,救拔一切苦难众生,便信心不退,保持精进,成为地藏菩萨。我们只要也象他们那样发为利益一切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然后依愿修行,全心全意地为众生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真正做到象经中所说的菩萨那样:“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就不易退失信心,保持精进了。


为什么发了菩提心、菩提愿,还要依愿有实际的修行才能保持住对佛法的信心呢?。《大乘起信论》这样告诉我们:“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这里实际上还是指的是必须实践菩萨行的六度才是成就和培植信心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实际的修行体会,信心是不容易保持的。



飞翔猪    
我的问题如下:

前天我爸爸说他的同学带人去给活佛摸顶,要先给钱,不扔红包,那个活佛居然不伸手过来!!!我只能说我见过的活佛加持灌顶没有这样的。我想问的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佛弟子应该如何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以对待?
谢谢!



3. 答飞翔猪
作为佛弟子,应当努力学习佛法,提高识别善知识和鉴别正法邪法的能力。识别善知识可以参照《大乘庄严经》弥勒菩萨所说善知识的十个德相,这十个德相就是“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不在此一一详述,虽然能具备十德的八分之一就是可以向之学习的下限,但是戒律清净这一条是善知识的必备条件,只要是不守戒律,则必不是善知识。



对于真正弘法利生的善知识应当亲近,恭敬供养,正如印光法师所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消一分罪业。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消十分罪业。”反之,对于象《地藏经》中说:“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者,应当远离。


    鉴别正法、邪法,则必须依据经论和法印。对于种种的错误说法,任何人都是可以依据经论和法印进行破斥的,对于佛所嘱咐的“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佛弟子始终都要遵守。



我的马甲    
我的问题是:
我最近经济很拮据,如何能迅速走出财务困境,走上财务自由之路?



4. 答我的马甲
佛法中告诉我们财富的得来是缘于布施,善有善报,舍一得万。关键是怎样才能迅速地改造命运呢?那就是一定要发大心、发精进心,把布施的功德回向法界、回向众生,而不是局限于少量的个人和眷属,这一点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品说得很明确,就看肯不肯打开自己狭小的心量,照着佛所说的去做了。
    真正的佛弟子还应该意识到: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因果的道理获得人天的福报,但是再大的福报也是无常的、不可贪执的,唯有究竟的佛果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德恒    
请问老居士,人之为人的意义何在?道德堕落的今世,教内教外邪说当道,如何破斥之? 



5. 答德恒
    古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学习佛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再浑浑噩噩地随波逐流,有了这种解脱生死轮回、证悟无上菩提的人生大目标,人生自然就充满了意义。



具体的为人之道,首推《净业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若能照此修行,则不枉生为人身。


教内教外邪说当道,原因就在于正法不兴以及有说无行、戒律废弛,若大家都能从我做起,努力宣扬正见,使佛陀的正法灯灯相传,并且真正地依教奉行、严持戒律,则正法必兴,歪理邪说自然无立身之地,不攻自破,就如同日出而暗破的道理,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佛弟子躬行实践的努力。当前社会道德的滑坡,缘于正确信仰的缺失,因为道德离开了信仰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正因为如此,大力弘扬佛教正法才显得十分迫切,希望我们每一个四众弟子无论僧俗都能为振兴佛教、报效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待续 <>
云龙

<>我是初学佛的,请问未皈依,未授戒可否修佛法,如可,哪些法较和适。
6. 答云龙
未皈依受戒当然也可以学佛修行,因为佛法是增益法,任何人修学皆可获益。初学佛者,可以一边修行一边培植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佛法中有信、解、行、证的次第,当从信心入手。《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逐渐通过学佛有了真实的体会,信心增长了,自然就有了皈依受戒的要求,因为我们要知道,三皈、戒律本身就是佛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佛早晚要不可避免地面对的。
初学佛者尚不明理,不要急于择法,好好地修行五戒、十善等基础,边学边真正地改自己的毛病,在这个基础之上读经、念佛,有了切身的体会便可逐步入道了。

<>寂灭行者
顶礼大德
请问:现代人都忙于生活、工作、事业,念佛、诵经的时间有限。
1、请问如何修行才能保证命终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2、如何修行才能躲过生命中的病苦?
3、如何修行才能富贵、长寿?
4、如何修行才能在世间事业上有所成就?
5、如何修行才能在出世间法上有大进步?
7. 答寂灭行者
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大师的教导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佛法要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当我们明白这道理并照着去做的时候,则处处都是修行的道场,时时都有佛菩萨在教化我们。
1) 按信、愿、行净土三资粮修行,做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能保证往生极乐世界。
2) 如法修行,真心地忏悔自己宿世、今生的十恶之行,行善、念佛为众生回向,则能消除过去恶业,减少病苦,许多因果病会化之于无形,但是佛弟子们必须明白,因为无量劫来的无量因缘,病苦是人生必然面对的八苦之一,唯有真正的解脱生死才能彻底、究竟的避免,这正是佛说得苦、集、灭、道的四谛之理,单纯的求身体健康,是人天福报,只是佛教里摄引初机“先以欲勾牵”的方便,是不究竟的,“后令入佛智”才是真正的目的。
3) 想富贵必须多布施,想长寿则应不伤害众生、多利益众生,并把此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4)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人,想在世间事业上有成就,则一定可以实现。只是世间的事业作的再好,也是无常的幻梦,是不能作为学佛人的最终归宿的。
5) 出世间法成就的大小,缘于发心的大小,同样的善行,有的人成就菩萨道,有的人成就声闻道,有的人只是得了些人天小果,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各自发心的不同。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之上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在出世间法上就一定会有大进步。

aademama

顶礼大德!
请问妄念纷飞,如何降服?(一边念佛,一边不自觉地打妄想。)
8. 答aademama
佛弟子能意识到自己妄念纷飞,是修行的初步,而许多世人时时生活在妄想之中而不自知,才是真正的可悲。《楞严经》教导我们:“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律清静,自然妄想就少,所以平日里改恶迁善,守持净戒,是减少妄念的根本,这是许多学佛人最容易忽略的。对于修学念佛法门的具体方法,则可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方法去修学:“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关键是要用心念,而不只是嘴念,心中常观想佛的形象或佛的大愿、佛的功德、佛的教导、佛土庄严等,心中的杂念自然就少了。另外持名念佛时,可按印光大师提倡的口念耳听的方法,每个字每一句都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成了习惯,自然妄念就少了。
bus
在家一个人禅定怕出偏?请问如何在家修习禅定比较合适?
顶礼赞叹善知识功德无量
9. 答bus
首先应明了禅定的含义,心置一境,思惟妙理为禅,一念静止为定。通过修禅而得定,为禅定。由此可知,我们只要一心一意地思惟善法,修学善法均可谓禅。这样修到炉火纯青,妄念不起就是三昧了。防止出偏的根本在于严持戒律,而方法则是不管出现什么境界都不要理会和贪执。修禅也要明白教理教法,深入了解《楞严经》中所说的五十种阴魔等种种的禅定境界,如法修行,放下名利,一心为众生,自然就平安无事了,若能有证悟的善知识指导,则是最为妥当。

llzz

请徐士达居士深入谈一下观想问题。
顶礼赞叹善知识功德无量
10.答llzz:
观想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法门,许多法门都用这种方法来修行,具体的方法无量无边,是一个大题目,恐怕在这里难以详述,只能作抛砖引玉的浅说。观,梵语叫毘婆舍那,中文的意思是以正慧观察事理,观想就是观察想念的意思。
观想的法门,用到净土法门,就是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观无量寿佛经》中介绍了十六观,照此修行为正观,功德无量无边,详细方法要依据这部经典。
用到参禅法门,则有“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观音法门,是二十五圆通里的最适合娑婆众生的第一法门,可以详见《楞严经》。
用到密宗,则是三密中的意密,必须依照严格的传承,在此不作多述。
用到忏悔法门,就是四种观行:一观因缘,观察造罪的原因是因为无明所覆,无正观之力,不知罪过,远离善友,随逐魔行,如蛾赴火,不知自烧等,这是观察造罪的因缘;二观果报,所有恶业,三世轮转之苦果,了无穷极,沦溺于生死大海,冥然无涯,如抱石沉渊,难以出脱,这是观察造罪的果报;三观自身,观察自身之正因,虽有佛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没有了解诸法的能力,不能显现;四观如来身,观察如来的身相,众德具足,湛然常住,虽然方便入于灭度,然而慈悲救拔众生之心,没有一时一刻舍离过。这四种观行,是殊胜的灭罪方便,详见《慈悲水忏》。
用于对治具体的烦恼,则有作为声闻法中进入圣贤位前所必须修行的初阶法门和大乘佛教中修习禅波罗蜜前所不可缺少的方便法门,这就是五停心观:不净观──观自他肉体的肮脏、不净,来对治贪欲;慈悲观──观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来对治嗔恚;缘起观──观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来对治愚痴;念佛观──观佛身相好,功德庄严,来对治业障 ;数息观──观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来对治散乱。这些可以详见《大乘义章》
……观想的方法无量无边,一定要严格依据经论或真正的善知识指导,不可盲修瞎炼。

各位同修,佛法虽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究其总纲,离不开“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我们的入手处也并不复杂,无非“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关键是需要我们真正地把佛法的道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努力地躬行实践,若再能深入经藏,必可智慧如海,有所成就。本人于佛法认识粗浅,不会说法,只是依照经论学学舌,以上解答,仅供同修们参考,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三宝弟子 徐士达
2005年11月20日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