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普及茶俗、茶艺及茶道

2017-09-25 浏览次数:2202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导致人们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而关于茶俗、茶艺、茶礼的界定,继昌茶庄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其三者俱是茶学的一部分。
 
一、何为茶俗
  
茶俗,顾名思义指各个民族、各个地方不同的饮茶习俗,古已有之,重在适应不同群体和个人的饮茶习惯,同时讲求实用、方便,以及茶叶的药用、保健需求。他是长期约定束成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如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提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就是当时的一种茶俗。
 
时至今天,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各种饮茶习惯比比皆是、不尽相同。继昌茶庄认为,凡是掺和着其它物质一起制作和品饮的都应归为茶俗。
 
由于掺和了其它东西,茶叶的真味、真香、真色就无从辨别,很难界定茶叶经冲泡后的优劣。但茶俗也是一种大化、一种文明成果,也应保护与发展。
  
二、何为茶艺
  
水为茶之母,茶为水之元。茶遇名泉而绽放出它的瑰丽,水因有茶而分外妖烧。
  
具体而言,茶艺可概括为“三句话六个要素十二个字”。即:识茶鉴水,选具侯汤,投茶量时。
  
识茶,就是要能认识好茶,区分各种茶类和茶叶内在品质的优劣。故明代张源在其《茶录》一卷中即有“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的记述。其目的在于确保茶的色泽、香气、味道得以充分发挥。
  
鉴水,亦即品水。要懂得什么是好水,并能区分泉水、江水、井水等,以及各自不同的水质。不同的茶用不一样的水,特殊的茶类宜选特定的好水。以致“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
 
但大部分茶人通过实践后普遍认为:山泉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而普洱茶一般选用上好的山泉水冲泡,更能体现其香、甘、重、滑、色五大特征。
  
选具,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选择不可的冲泡器具。明代黄龙德在其所著的《茶说》中言:“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用以金银,虽云美丽,然贪贱之士未必能具也。”事实上,金银器具未必就好。
 
一般来说,乌龙茶侧重选择紫砂壶冲泡,常用还可“养壶”;普洱茶选择陶瓷或玻璃器具冲泡为宜,既可赏色,又可避免因茶质不同而窜香夺味。
  
候汤,就是观察开水的变化,把握恰当的时机投茶冲泡。宋代蔡襄在其《茶录》中有“候汤最难”之说。
 
因为,“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况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侯汤最难”。如何候得一壶好汤?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言:“水一入缸,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
 
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之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投茶,即泡茶时的茶叶投放量要适中,既要根据茶具大小,也要结合品茶人数的多少,合理地确定茶叶量的多少。否则,“小则香气氰氢,大则易于散漫。”所以“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佳。
 
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减。”就是按照投茶量的多少,准确地把握和衡量出每泡茶乃至每次冲泡时间的长短,以及可冲泡饮用的时间和每次投茶可冲泡的泡数。
  
只有上述六个要素都同时具备了,茶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也就掌握了。同时,再以姻
  
自然、大方得体的冲泡技巧贯穿始终,不断赋予美学功能,给人以美的感官享受,茶艺就有了不俗的表现。
  
三、何为茶道
  
有人说,中国无茶道。而笔者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立道教至今,道教已在华夏大地历经两干多年不衰,甚至影响海外,倍受推崇,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最有资格说“道”的非中国莫属。
 
那么,中国是否有茶道呢,且看道教始祖老子对道的解释。老子说,何为道?道就是规律。
 
万物皆有道,即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道法什么?道法自然。后世无数实践证明,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及经济社会,都有各自的规律。
 
而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利用和驾驭,就是通过观察、思考与探索实践,用“道”的说法就是靠“参”和“悟”,来实现的。而茶道,中国历代就有之。
 
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形式变化而已。如元稹的茶诗云:茶,香叶,嫩叶慕诗客,爱僧家朱权在《茶谱》中说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
 
茶之道早已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
  
因而,茶道,应为在清静和寂的环境中进行品鉴,在品饮茶的启迪下,通过参悟而上升到哲学、美学和人格、宗教的范畴,得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成果,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道。
 
其最大特征是用人类唯一拥有而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大脑,以参悟为手段进行的。但结果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甚至有僧俗之别。所以,“高僧品茶意不在茶,而在于参禅悟道。”说的就是一种茶道。
 
普洱茶之茶道真讳,也不妨将其概括和理解为“参万物造化,悟百味人生。”真可谓“普洱乾坤”,任人参悟。
  
总之,茶俗、茶艺、茶道分属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茶俗,带有平民大众化色彩;茶道属于品饮茶的最高境界;茶艺介于茶俗、茶道二者之间。三者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始终呈金字塔结构。
 
同时,三者又相伴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各自给人的感官享受和心智启迪的多少,以及品饮的层次、境界的高低各有不同罢了。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